东摩天岭,一棵棵落叶松苍翠挺拔。从山顶向下望,一片片、一层层,葱郁的绿因着山势起伏连绵不断。
1959年,南天门国营林场组建,1967年引种华北落叶松获得成功。56年间,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以此为辐射,在东摩天岭这片茫茫高原筑起30多万亩、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这些松树都是我们一棵一棵种出来的,你看,现在都长这么高了。”眼前的侯德峰,气色红润、嗓音洪亮,完全看不出已经是87岁高龄的老人。
一辈子从事林业工作,他就像山坡上挺拔的松树,青翠不老,乐观顽强。
“1967年开始育苗,1969年开始栽种,那时候育苗有难度,栽植方法也落后,树木成活率低,栽上死了,死了再栽,一块地要反复栽上好几年。”侯德峰老人说。
东摩天岭属高寒山区,春季土地解冻晚,树坑要提前在秋季挖好,运送树苗和水需要驴驮、人背。
“住在农民遗弃的破房、烂窑里,几个人搭伙凑合吃饭,但大家劳动热情高,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把树栽活了,到老不后悔。”说到这里,侯德峰老人望向对面山坡上的林子,仿佛又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靠着滚石上山的劲头,他们硬是3年间在东摩天岭栽出了1200亩的林子。如今,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7.8%,林木蓄积量达22万立方米。
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换干劲。
东摩天岭植树造林序幕拉开后,和林格尔人打响了一场久久为功的“绿色接力战”。
1982年,依托“三北”防护林项目工程,和林格尔县委做出决定:兵分3路,全面治理山山水水。时任副县长的张三团任治理东摩天岭的总指挥,接续展开二战、三战东摩天岭。
就这样,旗杆山、老虎沟、丁家山、冰凌沟……东摩天岭的山丘沟壑一个接着一个变绿了。
治理荒山荒坡107座,流动沙丘22个,山洪沟70多条,植被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40至50%。
经过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和林格尔人让东摩天岭变了模样。
1998年,和林格尔县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3年生态建设拉开序幕。
“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在和林格尔蔚然成风。全县300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义务劳动,平均每人每年完成1亩以上整地任务,东摩天岭再披新绿装。
2000年,随着国家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启动,和林格尔县再次抓住机遇,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及自治区植被恢复造林项目,向全面增绿进发。
他们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森林植被恢复等工程项目,在山丘区和风沙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0多万亩,通过封山育林使80多万亩林地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山地有林面积占到了区域总面积的60%以上,丘陵沙区有林面积占到区域总面积的40%以上,全县林地总面积稳定在2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
南天门林场引种华北落叶松获得成功后,8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东摩天岭的树种连同和林人植树造林、改变家乡面貌的精神,一同在全县播撒开来、生根发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更是为和林格尔县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以推动林草资源总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贡献和林力量!”和林格尔县副县长杜小光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