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羊圈里做研究 技术攻关中挑大梁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④
  □本报记者  宋爽

  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内蒙古杜美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肉羊养殖场,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家畜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小龙正带领团队对种羊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而这种测定工作则是做育种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在何小龙看来,科研工作要从羊圈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做出真正接地气的成果。

  何小龙不是养羊人,却是最了解羊的人;他不是牧民,却是牧民的贴心人。13年来,他扎根在农村牧区,兢兢业业、攻坚克难,一直奋斗在肉羊科研与生产的第一线。

  2010年,何小龙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并取得了博士学位。农村长大的他对农业科研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由于内蒙古畜牧业的得天独厚优势,他满怀对内蒙古肉羊产业的热爱,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工作。

  种业振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摸清种源家底”。何小龙常年带领团队深入牧区基层,克服各种困难,历时6年时间先后累计完成我区13个主要绵羊品种17973份遗传材料的收集保存工作,为我区肉羊品种选育提供了可靠的育种素材。“做实验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实验都是晚上加班加点做出来的,往往一个方案的验证就要经历不计其数的反复测试。”何小龙深知,畜牧科研工作,就得不怕苦、不怕累,和羊倌同吃住,才能获得第一手科研资料和数据,才能干出真正解决生产实际的科研成果。

  蒙古羊作为我区草原畜牧业的典型代表,是实现我区肉羊民族种业振兴的关键。如何保证草原地区蒙古羊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何小龙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他通过多年的测定与数据收集,累计测定蒙古羊尾型数据1000余份、脊椎样品数据9000余份,经过多年反复实验与探索,最终选育了蒙古羊多脊椎和短脂尾新品系。对比普通蒙古羊,多脊椎个体6月龄平均增重2.35kg,群体多脊椎比例从最初的57.09%上升至现在86.23%;短脂尾蒙古羊尾巴平均缩小50%以上,尾脂重量平均减少1.85kg,每只羊新增收益150-200元,累计改良地方蒙古羊91.97万只。“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选育及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成果荣获2020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内蒙古的百亿级优势产业,肉羊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何小龙有预见性地带领团队制定育种技术路线,开展了适合于兴安盟及周边地区规模化舍饲母本新品种“兴羔肉羊”的育种工作。目前,该品种总群体规模达2万余只,经产母羊的繁殖率达260%以上,受到当地农牧民的高度认可与喜爱。

  2021年,自治区科技厅启动了首批技术攻关类“揭榜挂帅”项目。这种新的项目组织形式给何小龙带来了机会,他挑起大梁,干劲十足,牵头组建科研团队,成功揭榜“高寒旱地区湖羊引进及本土化选育关键技术研究示范”项目,目的就是要解决湖羊在北方寒冷地区适应性差、成活率低的关键问题。何小龙带领团队经过一年多时间在羊圈里的持续跟踪观察,获得了湖羊在北方气候条件下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变化规律数据,指导内蒙古杜美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批国家级湖羊核心育种场。

  今年3月,我区印发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明确开展“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五大行动,为青年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积蓄发展“扶上马,送一程”。有了政策支持,何小龙有了更多机会施展拳脚。

  现在,他团队里8名研究人员,7人是80后、90后。何小龙坚信:只要坚持就有希望,只有不断选育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优秀品种,才能调动广大农牧民的养殖积极性,进而依靠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正是由于这份坚持与努力,何小龙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三等奖;自治区“草原英才”“草原英才青年创新人才”“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和“511工程”等人才称号;2022年9月,被自治区党委授予“担当作为好干部”荣誉称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建立服务保障长效机制当好国防建设“贴心人”
乌海市地表水水质改善创最好成绩
400幅(件)作品亮相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系列作品展
我区四单位获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优秀单位
十五运游泳比赛收官
内蒙古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全区首家“放心消费示范商圈”在兴安盟揭牌
200余名院士专家在乌兰察布 共话中西医融合创新发展
我们是冠军!
羊圈里做研究 技术攻关中挑大梁
体育盛会与“暖城”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