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在线

  黑土地保护利用轮作 模式有了数据支撑

  本报8月21日讯  记者从自治区科技厅获悉,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保护性农业创新团队在黑土地轮作模式缓解干旱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黑土地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大兴安岭沿麓现有黑土耕地约0.46亿亩,其中坡耕地占70%以上,由于土壤风水蚀严重,生产生态功能下降,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团队主要从土壤微生物角度对大兴安岭西麓黑土地种植制度的适宜性进行系统研究,进而基于作物——土壤微环境——微生物等多维一体农田生态系统研究轮作制度对干旱危害的缓解作用以及该制度下农田微生物的积极作用,为大兴安岭西麓黑土地保护利用轮作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据了解,该研究既是我区农业科技创新交叉前沿的代表工作,又是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的具体措施体现,为我区相似区域农业生产和绿色转型提供了借鉴模板和思路。(风启)

  内蒙古紫花苜蓿又添“新兵”

  本报8月21日讯  日前,自治区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拟申报的牧草新品种“巴农科1号紫花苜蓿”进行田间考察和技术鉴定。

  其间,巴彦淖尔市农科所就“巴农科1号紫花苜蓿”的选育过程、植物学性状、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及配套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专家们认真听取汇报并通过现场测试,对“巴农科1号紫花苜蓿”综合表现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巴农科1号紫花苜蓿”株型直立、主根明显、叶量丰富、一致性好、鲜草产量与种子产量高,同意通过田间鉴定。

  据了解,“巴农科1号紫花苜蓿”是巴彦淖尔市农科所草业和草原研究中心郝林凤研究员育种团队根据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类型、气候特征,历时14年培育出的耐盐碱、相对高产的本土紫花苜蓿新品种,将进一步丰富内蒙古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昊然)

  内蒙古再次承担国家牧草

  新品种试验筛选任务

  本报8月21日讯  今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司下达呼伦贝尔市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任务共1个品种、3个区组、12个块地,试验周期3年。经前期机械设备维修、选地、整地,近日,试验基地完成播种栽培工作。

  据了解,呼伦贝尔市草品种区域试验基地建立于2003年,2008年承担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工作,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正式授予首批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海拉尔)。该基地分为区域试验和优良牧草展示两部分,2008年至今共承担国家畜牧总站下达的20个试验组67个参试品种试验工作,选育成功了呼伦贝尔黄花苜蓿、辉腾原杂花苜蓿(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品种。2019年机构改革后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定为第一批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今年首次承担国家林草局下达的试种任务。呼伦贝尔将继续做好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田间管理和物候期观测工作,为牧草新品种试验、筛选、示范提供数据支撑,为加快新草种推广、发挥良种生产生态效益作出更大贡献。(风启)

  院士团队作客“科创会客厅”

  推广最新科技成果

  本报8月21日讯  近日,包头市科技局特邀中国科学院刘以训院士团队作客“科创会客厅”,并推广该团队最新医疗科技成果。

  活动中,刘以训院士团队围绕“保护生育力:关键知识和策略”“免疫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抗体技术及诊断产业”“双特异性抗体活化的免疫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做了项目介绍,并与包头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等医疗行业专家就免疫治疗及干细胞存储库等事项进行交流对接。

  下一步,包头市科技局将持续聚焦全力打造医疗高地,继续发挥“科创会客厅”作用,为包头市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新理念和先进的医学成果。(喆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5版:专题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科技
   第08版:鄂尔多斯
   第09版:文件
   第10版:文件
   第11版:要闻
   第12版:公益广告
呼和浩特“人才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在线
乐享多彩暑假
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串珠成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