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的“金三角”,是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地广人稀,如何集聚优秀人才,推进边疆牧区人才的“引育用留”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人才“引擎”,破解人才“空心化”,始终是当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以前是1年1茬羔,出栏时30多斤,经过‘那教授’指导育种改良,现在是2年3茬羔,出栏时46斤到65斤。”塔日根花嘎查牧民额尔敦宝力格提起的科技特派员那仁满都拉,被当地牧民尊称为“那教授”。
5年来,那仁满都拉扎根牧区,钻研适合本地牲畜的现代化养殖技术,他经常走访牧民,现场讲解肉羊经济杂交改良人工授精技术,为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95后”的陈玉兰通过“一嘎查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引进人才考试,在达赉苏木阿尔山宝力格嘎查任嘎查书记助理。蒙汉兼通的她跟着嘎查书记走包入户,向牧民宣讲政策,跑林草、跑测绘,协助牧民成立合作社、办理用电等手续,3年下来,陈玉兰成了当地牧民的贴心人。
“我的根在草原,我想多了解牧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他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儿,为家乡的发展做好服务。”陈玉兰总是干劲十足。
和陈玉兰一样,怀揣对家乡的热爱,留学日本的乌云斯琴获得农学专业硕士学位,毕业时赶上家乡的引才政策,她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巴尔虎草原孩子,我愿意用所学所知,为家乡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新巴尔虎右旗发挥事业单位核心岗位“黏性”作用,聚焦文教卫生、农牧业等惠民事业的发展需求,落实“青年人才访学研修支持计划”,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深造,率先试行“一嘎查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引进人才计划,先后引进本土大学生67人,引进医疗卫生、农牧科技、文化体育、招商引资等领域专业人才25人,引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2人,培养出一批不离乡、不离土的热爱牧民、了解牧业、扎根牧区的实用型人才。
畜牧业是新巴尔虎右旗支柱产业,“西旗羊肉”被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退役军人郑家安是本土培养的“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郑家安和他的“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发挥了优秀企业的带动作用,对拉动本土畜牧业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旅产业人才竞相涌现,该旗有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4人、市级15人、旗级67人。蒙古族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董桂荣夫妻二人多次举办草原玛瑙石工艺品制作职业培训,带动残疾人就业。他们决心在5年内,要建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草原玛瑙石博物馆,为传播草原玛瑙石文化做点实事。
“近年来,新巴尔虎右旗育‘才’成‘林’,聚焦本土精心培养人才队伍,引‘凤’来‘栖’,聚焦长远谋划实施引才战略,琢‘玉’成‘器’,聚焦产业育才赋能振兴发展,全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牧民群众。”新巴尔虎右旗委常委、组织部长丁万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