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辽河畔齐聚一堂 文明探源再谱新篇

西辽河干流。王金 摄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的八曲连弧型金盒。
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彩棺。
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的人形壶。
南宝力皋吐博物馆。
  □王晓飞  徐健  陈瑞楠

  8月21日—22日,一场关于西辽河文化的研讨盛会在通辽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8个省区考古研究所、学术单位、文物考古领域和研究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西辽河文化。

  这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铸就西辽河文化新辉煌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探源西辽河文明,赓续文明根脉的学术碰撞;更是一次集思广益,汇聚共识,赋予西辽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历史使命的文化盛会。

  研讨会上,围绕“比较视野下的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主题,专家学者们以《凌家滩文化——长江流域文明的曙光》《西辽河流域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南宝力皋吐文化因素分析》《哈民聚落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研究》《红山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等为题的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干货满满,参会者沉浸其中,收获颇丰。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大顺今年已经85岁了,在考古界德高望重。郭大顺研究的主攻方向是红山文化,这次研讨会上,他围绕《浅谈西辽河文明的兼收并蓄》这个选题作了主题报告,通过介绍出土的彩陶、玉器等内容,来显现文化的交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王明辉作了题为《西辽河流域古代人群的发展与融合》的报告,从人群体质特征和遗传信息等角度,对西辽河流域古代人群的发展与融合进行了权威解读。

  通辽市地处中华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西辽河流域的核心区域,至今保留着史前聚落遗址、辽代墓葬、金代界壕、清代王府等丰富的文化遗产。

  “比照黄河、长江流域文明,挖掘西辽河流域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在更大范围内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机制与道路,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加强区域联动,增进合作,保护好、传承好西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充分明确了西辽河文明研究的重要意义。

  研究西辽河文明多年的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说:“长江文明、黄河文明、西辽河文明三大文明的专家团队齐聚通辽,意义非凡。西辽河文明的研究除了它的学术价值,还有超出学术之外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它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一个探索。”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边疆地区考古一个重要的结合点,西辽河文明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支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丛德新说。

  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田明认为:“西辽河文明,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西辽河文明验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命题,是一个重要的文明起源路径;二是西辽河文明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

  王明辉建议,通辽市作为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应加强考古工作,保护文化遗产,重视西辽河文明统一性、全面性的研究。

  思想碰撞、汲取知识、分享讨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等不同史前文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相聚在西辽河畔,围绕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广泛交流,深入开展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对比研究,提出自己的课题、观点并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紧密结合,深入研究阐释考古材料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之路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提出要把西辽河文明研究引向深入。自治区文旅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曹建恩说,西辽河文明越来越成为内蒙古乃至中华文明一张光芒闪耀的文化名片,将继续支持西辽河流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深化西辽河文明研究阐释,将西辽河文明化进程阐释清晰,将西辽河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解读到位。

  打造西辽河文化品牌的有力支撑

  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  张铁男

  201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因此,位于西辽河文明核心区域的通辽市映现在专家学者及全国人民的眼中。这些年来,对西辽河文明的研究在不断地推进、深入,这次众多国内一流的、前沿的考古学家齐聚通辽市,可谓是盛况空前,对通辽市的意义非常重要,对打造通辽市的西辽河文化品牌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和拉动。

  众所周知,地方文化的发展是提升社会软实力的关键所在。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拉动下,我们这些年主要是把西辽河文明作为一个区域文化单元,把它的区域文化演进路径做了一个梳理,构建起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也将通辽市的文化放在西辽河区域文化的结构层面来定位。同时,我们还把西辽河文明整体演进路径放在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层面来解读。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区域文化单元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因为这个区域处在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东北渔猎文化的交汇地区,所以这个区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就是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元素荟萃,也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表述,一个是交通枢纽大驿站,一个是民族融合大熔炉,这就是西辽河文明这个区域文化单元的一个突出特性。

  此外,在对西辽河文明研究的深入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西辽河文明可以实证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与此同时,西辽河文明也成为多民族共创中华的实证之一。这让我们可以在学术研究之外,看见西辽河文明的现实重要意义,那就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一个探索,我相信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讨与研究,会推动通辽市的社会文化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

  树立西辽河文化自信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郭大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中华文明的三大起源地,西辽河是其中之一。而且,这个地区正好是东北渔猎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交汇地区,碰撞产生火花,社会文明才能进步。西辽河文明在中华大地上是先走一步的,就是因为交汇产生了文明火花。不同经济类型与不同文化传统交汇并融为一体,体现西辽河文化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开放包容和不断创新。

  中国的文明起源有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典型代表就是西辽河流域,古国是红山文化,方国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帝国是秦统一六国。通辽市有红山文化,包括哈民都属于这个范围,夏家店下层文化奈曼旗有,秦统一这块我们看展览看到了秦量,在奈曼旗出土的,非常重要,说明秦统一度量衡是个标志,所以说,通辽市这个区域也是我们中华文明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其中的三模式原生的一个典型单位。

  通辽市是西辽河流域核心地区。西辽河文明既有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又有影响,我认为,通辽市应该及早把西辽河文明这个牌子打出去,对提高通辽市知名度,提高通辽市社会各界的文化自信,促进通辽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通辽人应该树立文化自信。通辽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这些文明的因素被传承下来了。例如针对红山文化,我归纳的“坛庙冢玉龙凤”这6个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日后都会传承下来,我们应该特别自豪,特别自信,应该走好自己的文化路。

  加强西辽河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王明辉

  我研究的领域是人骨考古学,就是利用考古遗址出土的人骨资料来研究古代的文化、古代人的健康、古代人的遗传信息等等。

  西辽河流域青铜时代人群受到了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人群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青铜时代华北、黄河中下游地区居民向外扩张,并向周围迁徙,同时与周围居民产生混血有关。

  至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中原地区的人已经全面渗透到西辽河流域,同时西辽河流域的古代人也反向渗透进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了中华民族统一性的进程之中,西辽河流域也反映出了文明的统一性、延续性和包容性特点。西辽河地区DNA覆盖了红山(半拉山遗址)、夏家店下(二道井子)和夏家店上(龙头山),甚至影响到周边的黄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而通辽市作为西辽河流域的核心区域,更是西辽河文明重要的发源地,有着其他文化无法睥睨的独特魅力。

  对于未来西辽河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我觉得如果要做哪些努力的话,一方面是要加强文化保护,另一方面是加强考古工作,保护文化遗产。应该重视西辽河文明统一性和全面性的研究,而不是说只在某些方面做研究或者保护。

  通辽市可以从人骨考古学领域发掘的资源有很多,我会继续跟进相关课题的研究,为加强西辽河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尽一份力。

  证明史前文明的孕育和发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原主任  吉平

  本世纪以来,我们在科尔沁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中有两项重大发现,一个是扎鲁特旗的史前遗址南宝力皋吐墓地,另一个是在科左中旗发现的史前聚落遗址哈民遗址。这两个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在距今5500—5000年间,在整个西辽河流域,尤其是以科尔沁地区为核心的一带,已经孕育和发生了史前文明的曙光。

  南宝力皋吐墓地2006年开始发掘,直至2010年结束。5年里,共发掘墓葬300多座,发掘面积7000多平方米,出土各类遗存3000件左右,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从考古发掘来看,这些已经昭示和反映了在那个时期科尔沁腹地已经有一个接近于文明,或者说已经初步进入文明阶段的遗存。截至目前,在南宝力皋吐墓地周围,已经发现并发掘了4处相同年代、相同文化性质的遗址。哈民遗址是继南宝力皋吐墓地之后,在科左中旗舍伯吐附近发现的一处保存非常完好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经过测定,这处遗址是距今5500—5000年的聚落,现在发掘的面积已经达8000多平方米,发掘房址80多座,出土各类陶器2000余件,各类石器、玉器、古钱1000余件。哈民遗址的发现充分反映出,在那个时期,西辽河腹地具有和赤峰、朝阳、阜新地区同步的文明程度的发展和进程。哈民遗址还是一处非常耐人寻味、令人遐想和期待的遗址,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接辽宁,西接赤峰,东接松嫩平原,与赤峰地区、辽宁地区的红山文化有着密切的、甚至是血缘式的关系,此外还与松嫩平原昂昂溪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对哈民文化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印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  田明

  自从发现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之后,西辽河文明走进了学术研究领域,也走进了我们大众的视野。这让我们认识到,远在中原传统的黄河、长江之外的塞外之地,有一个中华民族更古老的老家就是西辽河地区,所以我们现在说寻根西辽河、策马科尔沁,这是我们对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对于西辽河文明,我觉得它有两点值得关注。

  第一,西辽河文明验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命题,从位置来看,这里位于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东北渔猎文化三大文明的交汇之地。从文明程度来看,这里汇聚多元文明要素。可以说,它是一个重要的文明起源路径。第二,西辽河文明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就目前而言,我觉得传承、宣传、发展西辽河文明,首当其冲就是把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出去,讲好西辽河的故事,发出西辽河的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辽河、认识西辽河、宣传西辽河,把西辽河宝贵的文化遗产向全国、全世界进行宣传,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中国边疆地区考古的重要结合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丛德新

  从文化角度来说,之前我们对黄河、长江的了解比较多,对一些遗址的介绍也相对多一些,研究也比较深入。但是西辽河文明几乎是以震惊或者惊艳的形态出现在考古学家或者说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它一系列的重要发现显示了它就是中国边疆地区考古的一个重要结合点。

  考古学文化是互相吸收、传承发展的,西辽河文明具有显著的“兼收并蓄”特性。这个地区在那个时代吸收了来自东北地区、南部地区的一些重要文明因素,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西辽河流域发掘遗址中,比如说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南宝力皋吐墓地,都显示出西辽河流域具有比较深厚的文明积淀,它所呈现出的考古文化,实际上也影响了与它相邻的地区,所以我们说西辽河文明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支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旗县融媒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通辽
   第08版:阿拉善
西辽河畔齐聚一堂 文明探源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