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兴安岭群山环抱中,扎兰屯市哈布气河上,近百米拦水坝水流哗哗作响;厂房内的发电机组停止了喧嚣,静立其中。18年前,呼伦贝尔农垦绰尔河农牧场有限公司哈布气水力发电站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光荣“退役”。
国立洲,绰尔河农牧场退休职工。1976年,作为农牧场水利队的一员,19岁的国立洲投身到水电站建设之中。
是年秋,水利队50多名职工先期挺进施工现场,修地窨子、搭简易帐篷、建土坯房,上山打石头、备砂石料,开始了水电站建设筹备工作。
水电站建设期间,工地上只有一台小型混凝土搅拌罐和农场各生产队抽调的几台铁牛55胶轮车和爬犁。没有风钻,建设者们就用榔头、钢钎打碎岩石;没有挖掘机,就用簸箕装渣、肩挑背扛;没有公路,就用圆木作为滚轮运送设备;没有专业起重机,农牧场职工就自行设计、研制,完成了水轮机吊装和发电机的安装;发电系统、输电系统、高压配电线路等工程,都是由农牧场职工自行设计、施工。
国立洲回忆,当时50多名水利队职工常年住在工地上,住的是帐篷和土坯房,吃的是豆芽、黄豆、海带“老三样”,大多数人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施工期间,有一名职工因工受伤,一名职工因公殉职。冬春时节,农牧场组织职工大会战,抽调100多人上工地打石头、备砂料,参与到水电站机房机坑、压力池地基、引水渠等基础建设中。
“运石头、绑钢筋、建厂房,每天接触的都是土和石头;冬天打石头备石料,春天砸冰下地笼,能不累嘛!”国立洲感慨。
历经停建、缓建,1986年7月,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电力供应绰尔河农牧场8个生产连队、哈布气林场及场部住区。
看到家里点上了“长明灯”,场子里的机器欢快地转起来了,国立洲觉得虽然苦点、累点,都值了。
1989年,农牧场职工田树海当上了水电站内线工,13年后,担任了水电站最后一任站长。
在田树海的记忆中,水电站初期每年明水期发电6个月,后来延长至发电7个月,正常情况下,每天可发电4800度。这不但基本上保证了生产、生活用电需要,还降低了用电成本。田树海说,水电站发电后,农牧场所属农机修配厂、面粉加工厂有了稳定和经济的电源,种子清选机、粮食精选机用上了清洁的水电,农牧场职工购买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的越来越多。
绰尔河农牧场场志记载:1997年,水电站发电224万度,为年度发电最大值;自建站起至2004年底,水电站累计发电1680万度。随着国家电网的架设接入,2005年初,哈布气水电站在运行了18年之后,停止发电。
点亮过去,照亮未来。一代代绰尔河农牧场干部职工,传承发扬建设水电站的艰苦奋斗精神,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稳定粮食作物面积,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农垦经济高质量发展。
绰尔河农牧场公司勇于开拓、敢为人先,不断探索和提高种植技术,2016年开始,培育和试种适应高寒地区生长的大豆和玉米,成功把大豆和玉米种植带向大兴安岭腹地推进了100公里。如今,绰尔河农牧场农业生产连年迈上新台阶,2022年,企业调整大豆种植面积至6.2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2%,粮油总产量达1482万公斤,职工年均收入达11万元。
在全面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绰尔河农牧场近年来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技术引入生产环节。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精细化、变量化的田间管理,根据每个单元作物“饥饿”程度精准开具施肥“处方”,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企业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购入大疆T40无人机,精准高效开展田间防虫除草、灭菌施肥工作。一架无人机每天可以完成1500亩的作业任务,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植保成本。
绰尔河农牧场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其文说,当年绰尔河农牧场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自力更生,投工投劳,在深山密林中,凭借勤劳的双手建起了呼伦贝尔地区第一座水电站,为农牧场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其文介绍,绰尔河农牧场是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规模较小的农牧场。多年来,农牧场广大职工传承、发扬水电站建设中体现的农垦精神,艰苦创业,把农牧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农垦企业。如今,农牧场农业生产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世界最前沿的农机装备在农牧场得到广泛应用,“农机+北斗”,实现了农机作业过程的精准定位和智能化控制。农牧场节水灌溉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17%,2年后将达到60%。农机、农艺和农技相结合,良田、良种、良法配套,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农垦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