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末,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汇集乌海,开发煤炭。劳动之余,书法成为大家寄托情思、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和乐趣,日渐蔚然成风,乌海书法由此发端。
历经半个多世纪,书法不仅已深深地根植于这座城市,让乌海市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融入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一代代乌海人的精神家园。自2008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第一个书法城以来,乌海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书法城建设,把书法城建设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加以推进。15年来,“中国书法城·乌海”不仅荣膺自治区十大宣传思想文化品牌,“书法五进”工作模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国书法城·乌海”还成为了乌海市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城市名片。
书法传承驰而不息 向外递出烫金名片
质朴的矿区书法文化是乌海书法城的最初源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乌海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书法骨干力量,为书法城的创建奠定了人才基础。1994年,在浓厚的群众性书法艺术创作氛围中,乌海市委、市政府因势而谋,作出了创建书法城的决定。2009年,乌海市出台了《中国书法城乌海五年建设规划》,拿出真金白银用于书法理论研究、书法创作、书法人才培养、书法展览、书法对外交流。
与此同时,在2007年至2020年10多年的时间里,乌海市还先后成功举办了十一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和八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这一以书法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乌海市文化发展的内涵,促进了乌海市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也促使该市在国内书画界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书法文化节这个窗口了解乌海市。
2007年8月9日,在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首届黄河明珠乌海文化节隆重开幕,乌海市的“黄河明珠乌海书法文化节”由此发端。2008年9月,在第二届黄河明珠乌海文化节开幕式上,乌海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书法城”, 乌海市实验小学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 2009年9月,中国首届少儿书法艺术节暨第三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上举办的“中国最大规模青少年书法比赛”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10年举办的首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暨第四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以书法产业为主题的国际性书法盛会。在开幕式上,来自近30个国家、地区的100名书法家书写了130米长卷,创造了“最多国籍书法家书写长卷活动”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在2011年第五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暨第二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上,乌海市还被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授予“中国硬笔书法名城”称号。 2014年10月,在第六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暨第三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的开幕式上,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的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艺术殿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正式开馆。而2015年至2020年举办的多届黄河明珠· 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让乌海市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高水平书法艺术熏陶,也一次又一次将乌海市的书法文化和书法产业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人人共享书法盛宴 满城尽是墨韵飘香
在乌海市,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都是这场“全民书法”热潮中的主角,乌海市已然形成了全民爱好书法、习练书法、经营书法、研创书法的良好氛围。
在乌海市实验小学宽敞明亮的书法教室里,学生们在专业书法教师的指导下一笔一画认真地临摹字帖。学生们纷纷表示,写书法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愈发浓厚。
石敏是乌海市实验小学专职书法教师,同时也担任着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她告诉笔者,1993年,乌海市实验小学率先将书法引入校园,为学生开设了书法课程。在2008年,该校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现如今,书法教学已成为该校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也彰显了文化自信。近年来,乌海市将书法普及教育作为传承书法艺术文化,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孩子“拔节孕穗”的关键期,坚持从娃娃抓起,在书法进课堂、建强师资力量方面下足功夫。
乌海市不仅在全市实行书法教育“三进三落实”,即书法教育进校园、书法课程进课表、书法教学进课堂;政府买单落实书法教材、学校落实每周1节有专业教师指导的书法课、语文教师每天落实20分钟的写字训练,实现了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育全覆盖。还通过培训讲座、“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逐步培养建立起一支热爱书法教育事业、方向正、业务硬、有经验的书法教师队伍,为繁荣书法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乌海市,不只是校园中的师生在研习书法,从机关到企业,从社区到军营,书法文化可谓家喻户晓,并形成了人人爱好书法、学习书法、研创书法的良好氛围。据统计,在乌海56万人口中,常年研习书法的就达数万人。目前,乌海市国家级书协会员达到46人,自治区级书协会员165人,市级书协会员2000余人;其中,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获奖10人次,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19人次,获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单项展160余人次,自治区级书法篆刻展288人次,自治区艺术最高奖萨日纳奖7人次。
同时,乌海市不断加大书法普及力度,以广大书法爱好者为对象,以“书法五进”为载体,每年举办“全民书法大赛”“全民临帖大赛”“市民书法大讲堂”等活动,培育起老、中、青、少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群众书法队伍。青年书协、老年书协、女子书协、企业书协等各类书法组织相继成立,他们活跃在各类书法展览中,逐渐成为乌海市书法群落中的中坚力量。
聚焦聚力“两个打造” 翰墨融入城市血脉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彰显着城市的内涵,多年来,书法文化的大发展不仅成为乌海市深入推进“两个打造”、提升城市内涵的有力抓手,而且还赋予乌海市转型发展新灵感与新路径。
乌海市多年来积极实施“书法靓市”工程,推动书法文化向相关领域拓展、延伸,彰显书法城特色。该市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书法文化元素。城市整体建筑物主要体现笔、墨、纸、砚的黑、白、灰色调,在城区主要出入口、街区路段、广场公园、绿地景区,随处可见书法文化元素的雕塑景观。另一方面推动书法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乌海市原创大型音乐舞蹈诗画剧《大河书风》,以书法作为表现主题,充分彰显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中国书法城的翰墨风韵。
如今的乌海市,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书法气息,从街道牌匾、建筑装饰到城市标识、公园场馆,处处书韵流淌;从校园社区、工矿企业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处处翰墨飘香,书法文化以其独特的渲染力和感召力灵动于这里的山水园林之间。
与此同时,乌海市始终将培养书法名家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增强中国书法城建设发展的人才基础。该市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将书法人才纳入特殊人才引进范围,在住房补贴、工作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特殊人才引进待遇政策。
经过多年不断培养激励、淬炼打磨,乌海市高层次书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乌海市书法家冯印强摘得书法最高奖——第四届兰亭佳作一等奖,填补了全自治区此奖项的空白。
以平台阵地建设为抓手,乌海市持续深化书法文化事业的交流发展、普及提升。乌海市不仅建成投运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配套建有22万平方米的书法广场,并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合作,形成集书画展示、鉴赏、教育、培训、交流、拍卖一体化平台,成为深化书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书法示范单位命名活动,共命名6个系列30多家书法示范单位。政府出资为市民免费开通了中央书画频道,搭建起长期、短期、机动互补的全方位、多元化书法活动阵地体系,向社会呈现了中国书法城·乌海的建设风采。
多年来,乌海市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融合发展、渐次培育,逐步带动形成融合服务型书法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依托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书法产业博览会、“乌海书法论坛”等大型书法活动,同时,借助各类经贸活动、庆典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的契机,深化书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综合运用书法文化元素进行旅游形象的策划和推广,着力凸显区域文化旅游特色,不断提升中国书法城·乌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划行归市、集中建设运营等多种方式,乌海市依托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打造集书画作品展览比赛、教育培训、精品创作、学术研究、鉴赏拍卖、交易交流“六位一体”的书法产业园区,促进书画等文化市场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并推动乌海市书画等文化市场集聚辐射发展,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旅游消费的重要一环。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既是乌海市由“煤城”到“书法城”嬗变的进程,又是乌海市特色文化由觉醒、兴起到繁荣的过程。乌金般燃烧的煤炭,乌金般流淌的墨韵,诠释了乌海之“乌”,也体现了“黑”的哲学,煤炭的黑色饱含着艰辛和奋斗,水墨的黑色展露出优雅与高贵,蔚然成风的乌海大众书法,把“煤海”和“墨海”同脉相连,实现了由煤到墨的华丽转型,“书香乌海”的浓郁气息浸透了整座城市。文化兴市,播生朴雅。挥毫运笔弘扬传统文化,饱蘸浓墨书写时代风骨。书法,将继续随着城市的脉搏流淌,在乌海这片热土不断赓续传承。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乌海市文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