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因此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叫做“月夕”。古人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是祭拜月神的意思。周代,每年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仪式,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祭品,西瓜还得切成莲花状。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盛行赏月、玩月活动。北宋,八月十五夜晚,人们都要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编者
□李喜庆
今夜月明 人尽望
中秋节的许多习俗都和月亮有关,如祭月、赏月、望月、拜月、走月、玩月等。赏月则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古代人们对月亮上奇异的物象充满想象。《汉书·天文志》记载:“嫦娥窃羿不死药,奔月,及为之蟾蜍”。东汉时期,人们认为月亮上有白兔。汉乐府《董逃行》中有“白兔长跪捣药蛤蟆丸”,这是最早提到嫦娥、蟾蜍和月兔捣药的文献。到了唐代,传说中的嫦娥成了美貌仙女,陪伴她的还有美丽的桂树。中秋佳节,人们通过赏月、拜月,希冀男子“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子“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后逐渐从庄重的祭祀演变成欢快的娱乐活动。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唐,到了宋代逐渐形成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至明清成为我国重要的节日之一。
瑶台在传说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以美玉建造出亭台楼阁。“瑶台”出自战国屈原“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娥之佚女”之句。诗词中,瑶台常用作楼台的美称,如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北宋文学家晁补之《水龙吟·别吴兴至松江作》:“行遍瑶台,弄英携手,月婵娟际”。瑶台赏月,意为在玉石构筑之台上赏月,别有一番情趣。
明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瓷锺外壁通体以青花料饰《瑶台赏月图》,绘有3组人物故事:第一组,主仆二人相对而立,侍女手里端着一盆水,抬头望月,主人回首望月,手放在水盆上,这是古代专属女子的赏月方式,叫“掬水月在手”,源于唐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右面是一老妇人,侧身坐在石墩上,仰头望着明月,十分专注,身后站一丫环,双手持扇。两旁绘假山、树木、花草,头顶绘白云、月亮。第二、三组各有一名年轻女子和侍女,在远山、流云的映衬下,沉醉于“今夜月明人尽望”的意境中。《瑶台赏月图》与宋人所绘《瑶台步月图》一脉相承,意境优美,风格清新动人。从中也可看出,明代中秋赏月已是民间盛行的活动。
瓷锺又称高足碗,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尊贵、权威和终身幸福。这件瓷锺是明代梁庄王妃的日用器皿,还有银鎏金托盏与金锺盖,2001年出土时托盏的主体尚存,锺盖的主体已经全朽。但瓷锺上怡然有趣、清新典雅的图案,展现着古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玉兔有情应记得
□程磊磊
玉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与月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宋代诗人欧阳修在《答圣俞白鹦鹉杂言》中有“兔生明月月在天”诗句,中国民俗文化中,也有“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属”的说法。古往今来,黎民百姓、文人墨客,都将玉兔视作月宫中的吉祥物,由此流传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玉兔望月”便是其中之一。
相传很久以前,一只修行千年的兔子,八月十五那天得知嫦娥为解救百姓偷吃灵药上了天界,被囚禁在月宫,非常同情,就向玉帝请求将自己的女儿小玉送到月宫中陪伴嫦娥。玉帝有感于它的善心,答应了。从此嫦娥身边就有了玉兔作伴,但是那一天也成为兔仙夫妻与女儿分别的日子。从此,每逢八月十五的夜晚,兔仙都要陪着妻子彻夜望月,以此表达对女儿的深切思念。
文中这件明代青白玉镂雕双兔望月纹佩饰,便是以“玉兔望月”故事为蓝本而创作,出土于湖北钟祥梁庄王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佩饰呈圆形,以和田青白玉籽料为质,图案多层镂雕,即明代“花上压花”技法,可以在一块玉料上透雕出两层乃至三层图案,将透雕工艺发展到极致。佩饰下方雕双兔,一大一小,似为一雌一雄,橄榄眼、长耳内凹,身躯饱满,雄兔半蹲向右回首凝望雌兔,雌兔抬首向前,保持着望月的姿势,神态生动逼真。
兔子回头的方向是断代的重要依据,元代和清代,纹饰中的兔子向左回头,明代则向右。兔纹玉雕是明代玉器常见题材,多为立体、多层镂雕、浮雕,结合线刻技法雕琢而成。玉器上的兔子通常与月亮、洞石、柞树、祥云等元素共同构图,以交搭相错的枝梗或洞石为背景。此类玉器内容丰富,层层递进,纷繁错落,表面图案凹凸起伏有致,深景感、立体感很强,具有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明代时期玉器雕工粗犷而浑厚,镂雕采用管钻,把多余部分去掉,形成立体效果。在镂空处可见不规则螺旋纹的加工痕迹。叶子表面有坨工痕迹。叶子边缘呈现锯齿状。玉雕表面抛光到位,有超强的光泽,光气逼人。内层不抛光,光泽暗淡。文中玉佩不仅雕工饱满大气,工艺精良,造型逼真,层次感突出,而且寓意美好,寄托着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花好月圆人团圆
□朱卫东
铭文丰富的圆形铜镜,在我国古代是花好月圆的象征,更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作为青铜艺术中的瑰宝,铜镜千古以来与明月相耀生辉,承载着我国深厚的中秋文化意蕴,带给人们祥和与幸福。
相传中秋节的前身是“千秋节”。开元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应百官表请,将其生日设为“千秋节”,群臣百官向唐玄宗进献精美的铜镜以示庆贺。以后的每年千秋节,唐玄宗都会定制铜镜颁发给官员,并命名为“千秋镜”。唐玄宗曾就此事写过《千秋节赐群臣镜》:“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从此,朝廷官员形成了每年中秋节互赠铜镜的习俗。
到了宋代,中秋节互赠铜镜的风俗在民间也盛行起来。以中秋为题材的铜镜不胜枚举,双鸾瑞兽花鸟镜、双雀月宫盘龙镜、唐皇夜游月宫镜等都是世所罕见的古镜珍品。这些铜镜凝聚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对中秋佳节的赞美和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辽宁博物馆收藏的金代“承安三年中秋日”铸款铜镜,设计别具一格,纹饰仿汉代铜镜常见的瑞兽镜风格,內圆环绕葡萄纹。外环用阳文楷书铭文:“承安三年中秋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任、提控运使高。”共24字,从右向左旋读,表明这面铜镜的铸造日期以及监造者等。陕西东运司为陕西东路转运司简称,主管陕西东路赋税、钱谷、文库出纳等,也是金代著名的铸镜机构之一。据铭文得知,这是一面承安(金章宗年号)三年(公元1198年)中秋节当天铸造的铜镜,从中可以了解到金代陕西一带中秋节节礼习俗。
相比唐宋铜镜,金代铜镜造型厚重宽大,镜纽以尖平顶的圆纽为主,背面纹饰多采用高浮雕手法,线条错落有致。受冶炼技术影响,金代铜镜含锡量减少,含锌量提升,色泽泛黄,这点已成为鉴别金代铜器的重要参考。金代铜镜纹饰以双鱼、人物故事、花鸟瑞兽等较为多见,素以形象生动、构图匀称、纹饰清晰见长。文中中秋日铜镜,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瑞兽花鸟纹铜镜。铜镜以镜纽为中心,4只瑞兽逆时针追逐,在空白地带使用葡萄纹点缀。
金代铜镜的铭文多有明显的仿宋镜痕迹,铭文中往往留有铸造地和铸造者姓氏等文字。继承之外,也有创新。金镜铭文大多选用楷书字体,文字沿着镜缘内侧排列,文字中间或镜面空白地带多以花纹点缀等,更显活泼生动。此外,金代铜镜必须经官府检验、签押后才能流通。这面中秋日当天铸造的铜镜,为我们研究和探索金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实物参考。
犀牛望月思天庭
□周小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百年来,每到中秋,一轮皓月总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咏月抒怀,为后世留下许多精妙绝伦的相关器物和丰富多彩的传说。
这件明代犀牛望月铜镜架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它以红铜为材质,制作精美,刻画精细。独角犀牛双目圆睁,跪膝趴匐,呈回首望月状。犀牛体态健硕,肌肉强劲,形态生动,背上高衬祥云,托起一个弯月形的用来搁靠铜镜的部件,中有空槽。将铜镜插入空槽,可以稳稳地靠在弯月形部件上,犀牛便呈望月状。
犀牛望月镜架通常有2种,一种是如文中有空槽的,槽中插入铜镜,供妇女使用。另一种是没空槽的,虽然是镜架,但更是装饰品,常被男主人用来当作镇纸之用。
犀牛望月还有个传说故事。话说犀牛原来是天上一位神将,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传达起居规范: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让人们注重礼仪,少食甘味。犀牛到凡间后,错将旨意传达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意思弄反了。玉帝生气地将犀牛贬下天界。犀牛愧疚粗心犯的错误,一心想让百姓过上富裕生活,每到晚上就抬头望着月亮,恳请玉帝降福人间。民间有了“犀牛镇家灵,望月回天庭。殷诚月儿圆,财神来光临”的顺口溜。
玉 静守 冰轮朗
静守
冰轮朗
□郑学富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月中桂兔图》为清朝大臣、蒋派花鸟画艺术代表蒋溥创作,记录了乾隆皇帝与大臣们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一次中秋雅集。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中秋夜,丹桂飘香,明月高悬,银辉尽洒,承德避暑山庄里,乾隆帝与群臣把盏赏月,气氛热烈。大臣蒋溥激动不已,现场挥毫作了一幅《月中桂兔图》以示祝贺。该画表现的主题是圆月、桂树、玉兔。圆月以墨笔绘就,冷月清辉,倾洒人间;桂树的干、枝、叶也采用墨笔,花以桔黄色点染,似有花香飘出,为广寒月宫增添了几许暖意;玉兔以干笔写皮毛,焦墨点睛,静卧草丛之中,憨态可掬。
乾隆帝看到此图后,非常高兴,原本就喜欢题跋的他即兴在画上题诗一首:“秋暖无端迟桂芳,缀枝初折几苞黄。玉 (jùn)静守冰轮朗,画出人间满意凉。”诗写好后,群臣争相传阅,交口称赞,大臣们纷纷步韵和诗。蒋溥和诗:“宸襟拈句发清芳,惭愧濡毫数点黄。恰遇山庄开寿宴,兔轮初上碧天凉。”刘统勋和诗:“蕊珠颗颗领秋芳,风露连宵色染黄。驻景不烦寻玉杵,冰轮影现永清凉。”董邦达和诗:“广寒高处落秾芳,颖暎金枝浥露黄。正是敷天开寿域,重轮无际一天凉。”刘纶和诗:“一株玉宇领巌芳,顾腹祥占抱珥黄。天咏题成广寒谱,云璈合与奏新凉。”介福和诗:“玉兔爰爰守桂芳,金波湛湛着花黄。普天恰祝如恒寿,风露先披上苑凉。”
此画最大的特点是诗、书、画巧妙配合,互相映照,画作题诗中的“冰轮”“兔轮”“广寒”“重轮”等,都是月亮与玉兔的隐喻,也将月中玉兔、桂树的优美传说演绎得美轮美奂,从而烘托出中秋主题。
从《月中桂兔图》可看出清代乾隆时期对汉族传统习俗的承袭,感受到皇帝与臣僚之间以诗画共度中秋的雅集场景,也折射出乾隆盛世的文化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