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奈曼旗

小葡萄“串”起大产业

  □本报记者  鲍庆胜  

  通讯员  张玉春  侯显峰

  在通辽市奈曼旗义隆永镇方家营子村的“金红娃”葡萄种植基地,大棚里果香四溢,一串串葡萄像紫红色的玛瑙缀满绿色的藤蔓,饱满、丰润,工人们正在采摘葡萄,发往外地。

  “批发7块5一斤,我啥也不用管,装完点钱。”看着一箱箱打包好的葡萄,秀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王利华满眼喜悦和憧憬。“这片基地共有55栋棚,有我21栋,1个棚有1亩地左右,能出产葡萄3000——4000斤,主要是销往吉林、辽宁、上海和广州等地。”

  王利华是义隆永镇方家营子村的村民,也是栽植“金红娃”葡萄的带头人。2015年,他带着几户村民一起去外地考察,最终选择了适宜沙地种植的葡萄品种“金红娃”,作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王利华在种植葡萄的道路上可谓是困难重重,曲折坎坷。

  最初,王利华为了少投入,以栽植露地葡萄为主,栽了十几亩地,但效果并不理想。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将露地葡萄全部扣上大棚,但效果依然不好。于是他认真钻研管理技术,四处求教。一晃5年过去了,此时,用“倾家荡产”一词形容王利华这笔“赔本买卖”一点不为过。

  “最高时我赔了近50万元,都是借的钱。”王利华回忆艰辛的创业历程,最初一起栽葡萄的7户也退缩成5户了。王利华总结出一条:还是技术不到家,经验不足!

  在栽植葡萄的前5年里,王利华始终是一个交学费的“学生”。“不是温度、湿度没把握好,就是水肥管理方面没做好,总之就是赔钱。”但王利华没有退缩,他经常外出学习技术,结合栽植实际,通过不断地摸索积累经验,最终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宝典”,2019年,他栽植的“金红娃”葡萄终于给了他一个惊喜:净收入40多万元。

  “抱团取暖”才能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为实现良好发展,王利华还联合6户村民成立了秀华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经营、销售。王利华也从一个葡萄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从大棚栽培中找出了种植的好方法,成功将一串串葡萄打造成当地的“致富果”。

  在王利华的带动下,不断有村民加入到“金红娃”葡萄种植中,近3年,村里又新增葡萄大棚19栋,种植面积达到120亩。

  “金红娃”葡萄颗粒紧密、色泽红亮,皮薄多汁、甘甜适口,深受消费者喜爱。一串葡萄,串起的不仅是一户人的口袋,还串起了一村人的希望,串起了一镇人关于产业的梦想。

  得益于义隆永镇方家营子村发展葡萄特色产业的思路,该镇团山洼村也效仿方家营子村的葡萄种植方式。

  在团山洼村的设施农业基地,36栋大棚整齐划一由南向北一字排开。棚内的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今年是第一年坐果,预计一个棚能产2000斤葡萄,初步成功了!”团山洼村党支部书记闫凤华笑呵呵地介绍。

  2021年,团山洼村向上级申请项目资金300余万元,建起36栋现代化标准设施暖棚,引进了“金红娃”葡萄种植。村里专门聘请了王利华作为技术员,指导村民种植葡萄。“有了他,让我们栽植葡萄少走了不少弯路。”闫凤华说。

  对于未来的发展,闫凤华有自己的打算:“我们计划走绿色有机葡萄这条路子,同时,将观光和采摘结合起来,形成我们村发展特色产业的模式。”

  一个好产业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当王利华的“金红娃”葡萄连年获得大丰收时,当“金红娃”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时,与其相邻的沙日浩来镇西沙日浩来嘎查的李晓华按捺不住了,她毫不犹豫地包下了村里的6个大棚,从王利华处引进了“金红娃”葡萄。目前,李晓华的葡萄已成熟在即,散发出阵阵芳香。李晓华坦言,她毫无经验,所有种植技术都是在王利华的指导下进行。她边学边干,从平地移栽到浇水施肥,从打药治虫到修枝疏果,她都亲力亲为。就这么她一点点学会了怎么种,今年种的葡萄产果了,产量也不错,希望能卖上个好价钱。

  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活力。奈曼旗坚持发展现代农业这一思路,以特色为引擎,强化产业带动,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特别报道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社会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要闻·资讯
小葡萄“串”起大产业
“看禾选种”种粮安心
【集市】
游葡园绿道 览乡村美景
10万亩鸡心果 铺就甜蜜致富路
百万亩柠条种下去 生态产业链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