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施蔬菜成了“致富密码”

游客在采摘番茄。
  □本报记者  李雪瑶

  步入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万亩番茄生产基地,一栋栋蔬菜大棚里的番茄秧苗长势正旺……

  早上6点刚过,张卫东一如往常,在晨光的沐浴中走进蔬菜大棚。“第一穗花下面的芽子都掐掉,小心别伤了表皮……”看着齐膝高的番茄秧苗,张卫东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这是越冬茬番茄秧苗,元旦左右就可以采摘。我一共种植了8个棚,每年都能挣20多万元,我们种菜是认真的哦。”

  正聊着,宁城县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胡玉珍也打开了话匣子:“育苗、定植、管理、收获、销售……40多名技术人员会全程参与,面对面培训,手把手教学,在每一次实践中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水平。”

  在技术的支撑下,宁城县蔬菜市场得以进一步开拓,像张卫东一样番茄种植户有1.2万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8万亩,年产番茄10万吨,产值5亿元,户均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

  宁城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曾经,农民大多数都靠天吃饭。立足中国北方高原寒地自然环境特点,宁城县把设施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在制定奖补政策、建造棚室、技术培训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胡玉珍说:“20多年的实践证明,宁城县的政策措施是正确的,不仅产业规模大、蔬菜种类多,蔬菜质量也广受好评。”

  这边的番茄秧苗茁壮成长,那边一肯中乡尖椒产业基地的尖椒也“不甘示弱”,进入收获期。在盛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振金的大棚里,工人们娴熟地将尖椒摘下,短短几十分钟就收获了十几袋尖椒。

  “挑选装箱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残次品放进去……”张振金嘱咐道。他告诉记者,这儿的尖椒有一股香甜味,非常受青睐,每年纯收入能达到40多万元。

  “这里的尖椒产量充足、品质好,再加上交通区位优势,是很好的进货点。”说话间,北京客商江东富走了进来,望着分装好的高品质尖椒,他竖起大拇指。

  听到客商的肯定,一旁的张振金笑得更加灿烂。这里的尖椒之所以品质好,手智一体模拟通风器功不可没。在银灰色的木头盒内,温度、湿度、最大通风时间等数值都能清晰可见。张振金坦言:“根据种植的蔬菜不同设定好温度、湿度,当棚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时,通风器自动控制开关进行散热、除湿,让蔬菜始终处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中。”

  宁城县现已成为北京新发地和大洋路农产品市场蔬菜种植基地、北京首农集团在全国的第二个蔬菜种植基地、北京市海淀区蔬菜联采联盟及大中超市蔬菜供应基地,并与上海江桥市场、粤港澳大湾区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如今,宁城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年产各类蔬菜126万吨,产值53亿元,7.3万户、17.5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设施蔬菜生产。设施蔬菜成了当地的“致富密码”。

  (宁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小伟  孟祥武  林天歌参与采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联动采访现场短新闻大赛
   第08版:广告
设施蔬菜成了“致富密码”
“有我们在,请祖国放心!”
老支书的新追求
沙里村庄新光景
高金山: 绿了青山白了头
BDO为啥在乌海这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