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出处】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原典】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释义】

  杜甫这首歌行体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安史之乱”中,杜甫一家历经坎坷辗转来到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草堂,有了栖身之所。不料,怒号的秋风卷走了草堂上的茅草,夜间一场暴风雨又袭击了他的茅屋,弄得屋漏床湿。运途多舛、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

  这首诗最为撼人心魄的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诗人心忧苍生的博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后人所广为传诵。庇:遮护。寒士:贫寒之人。全句表现了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面对着“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苦难处境,诗人没有仅仅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免受其苦,哪怕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宁苦自身以利众生的济世情怀。

  诗人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与伟大的献身精神,并不是一时之勇,而是作为一名读书人的坚守。年少的壮志依旧留守心中,即使身处苦难,也始终未曾忘却。苏轼曾言杜甫“一饭未尝忘君”,说他“一夜未尝忘民”,十分贴切。

  【启悟】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古往今来,一代代仁人志士心系百姓、情系人民,为百姓安危殚精竭虑、奔走呼号,为人民幸福矢志不渝、接续奋斗。

  心中有民方能一心为民。怎样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如何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化为行动?关键是要心里装着百姓安危冷暖,倾情解决百姓急难愁盼,将执政为民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中。这些实事,既体现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惠及全社会的“大事”,也体现在衣食住行、水气电暖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如今,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早已成为现实,老百姓住得越来越宽敞,过得越来越舒心。不仅如此,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从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民生福祉不断增加,百姓幸福感成色越来越足。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尤需常怀忧民之情、勇担为民之责、多行利民之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凭为民之实得百姓之心。(哈丽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锡林郭勒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出彩
善于化繁为简
用实际行动交出“全年精彩”答卷
前景展望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快递放代收点 应征得收件人同意
让夜校成为终身学习“补给站”
走出“文山会海” 坚持“四下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