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环保大使”刘建国,他正与自己的学生,在实验场研究改进农牧区污水处理系统。脸色黝黑、身材精瘦的他,常年扎根在农村牧区,在生活污水治理、卫生如厕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2013年博士毕业后,刘建国回到内蒙古工业大学工作。一次他到鄂尔多斯调研,看到当地牧民因不舍花费污水设备的维护费用,形成了二次污染。这次调研让他深切认识到,污水处理系统要结合农牧民生活工作的习性,设计低能耗少维护的设备,既要把农牧区污水处理这件事做好,也要让农牧民满意。
“科学研究是一场长跑,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研究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做出成果。”刘建国告诉记者,他深知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决心与毅力,纵使长路漫漫也绝不放弃。
从2016年开始研发农牧区污水处理体系,到2021年投入使用,5年里刘建国踏遍了内蒙古的山山水水,但看着乡村环境日益改善,不再污水横流、蝇虫满天飞,刘建国觉得再累也值得。目前,刘建国带领团队研发的农牧区污水处理系统,利用风能自然供氧加入氧气进行生物降解,同时利用自然振动原理,研发出振动膜进行自动清洗,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运维费用,让农牧民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刘建国介绍,目前全区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了30%,他和团队所研发的技术,在自治区农牧区污水处理中占比达到10%-15%。通过处理,污水中70%以上的氮磷,经过资源化利用回到田地中,50%以上的有机质也回到了土壤中。
多年来,凭着对科研工作执着的态度和敬业精神,怀着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刘建国用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30余项,发表论文3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专著5部。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获201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校青年科技英才”称号,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就要选准一个真正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方向,敢于坐‘冷板凳’,耐着性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刘建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