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由钢筋水泥组成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筋骨”,那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血脉”。
呼和浩特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文化能级,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努力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上走在前、作示范,让文化“血脉”更畅通,让文化建设有形有感,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迷人的精神气质。
打造——
一个文化品牌就是一股热潮
壮美的内蒙古,不仅有草原文化,还有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
而这些文化形态,呼和浩特都有。
如何将这些文化挖掘、整理出来,为城市建设注入灵魂?今年3月,呼和浩特市联合内蒙古日报社正式开启“北疆文化 青城印记——寻迹文化符号集群”活动。
“寻找青城印记推荐人”的征集令发出以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来自各行各业的推荐人积极参与进来,表达出自己心中的青城印记。
9月1日,在第二十四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启幕仪式上,15名青城印记推荐人共同按下启动键,第一批50个青城印记正式发布。
“大窑遗址、二人台、塞上老街、内蒙古博物院、青城公园……”
一个个熟悉又亲切的名字被“唤醒”,与青城人民内心的情感同频共振。
多次实地采访,多轮梳理论证。该项目花费近半年时间,广泛征集线索,查阅上百万字文献资料,30多位专家数次审定,完成3万多字的文字注解,最终形成古风遗韵、民俗故事、巷陌时空、馆院记忆、青城风物5个序列100个印记。
内蒙古日报陆续推出7个整版、10多个新媒体产品,实现了多级媒体联动发布,全网点击量达1.8亿次,社会反响热烈。目前,100个青城印记详细注解正在陆续发布中。
青城印记推荐人、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高晓梅感叹道:“100个青城印记是青城人民心中共同的烙印,该活动对于弘扬长城历史文化、打响‘北疆文化’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疆文化 青城印记——寻迹文化符号集群”活动只是呼和浩特提升城市文化能级的抓手之一。呼和浩特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打造大型文博电视节目《北疆文化 青城文脉》,制定印发《呼和浩特市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工作实施方案》,并形成了路线图和任务书,决心将“北疆文化”全面融入首府的现代化建设当中。
目标明确,指向清晰。一个个特色品牌项目被打造出来,载誉而归。
舞剧《昭君》获得第27届白玉兰戏剧奖提名并成为第十五届中国文博会艺术节开幕式剧;歌剧《青山烽火》荣获第十二届“萨日纳”戏剧剧目奖;古典舞《红山玉龙谣》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提名……
最值得一提的是舞蹈剧《如见》,先后在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地进行巡演,成为现象级的精品力作,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央广网等多家权威媒体关注,首府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传得更远。
这些还只是开始。日前,呼和浩特市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了“亮丽北疆·绘鉴青城”绘画·设计文献展;“北疆文化”大青山创作基地正式揭牌……呼和浩特文化建设的脚步更快了。
展示——
一座博物馆也是一个会客厅
博物馆常被人们称作“城市会客厅”,而呼和浩特的“会客厅”尤其多,还个个拿得出手。
呼和浩特博物馆、昭君博物院、将军衙署博物院、丰州故城博物馆、公主府博物馆、五塔寺博物馆……
为了对众多博物馆进行统筹管理,呼和浩特全面深化博物院总分馆制改革,设置管理单位呼和浩特博物院,并将以上提到的博物馆列为分馆,形成“1+6”管理体系。进行总分馆体制改革,剑指打造博物馆之城。
为此,呼和浩特通过调整编制、打通职称职务转化通道,选拔2名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进入博物院领导班子,■下转第4版 ■上接第2版 提拔3名年轻干部担任博物馆馆长,博物院领导班子平均年龄45岁以下,各馆及业务科室一半以上干部具备文博高级职称,形成了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年龄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
体制顺,机制活;人才聚,事业兴。
呼和浩特组织开展了“回望千年·博物北疆”“行走的博物馆”等多场系列主题活动;呼和浩特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熠熠朝辉——故宫博物院典藏清代金银器”展,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网红打卡点。
呼和浩特博物院院长武高明表示,呼和浩特市各大博物馆将不断推陈出新,衍生更多文创产品和消费链条,让年轻人更加喜欢,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去“做客”。
1至10月,呼和浩特市的21家“会客厅”迎接四方客,共接待游客440万人次,其中市博物院下设的6个馆院累计接待游客123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近一倍,成为展示“北疆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只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呼和浩特还在积极引导建立大盛魁博物馆集群,鼓励私人博物馆和类博物馆发展。首府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了。
交流——
一群场馆串起一条文化轴带
呼和浩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在展现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国际视野方面自然也要走在最前端。
这不,青城市民们惊喜地发现,呼和浩特又有了新的文化地标——国际雕塑“一馆一园”。
与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合作,历时4个月,城东万达广场东侧沙坑被火速改造,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呼和浩特国际雕塑园拔地而起。据悉,该雕塑艺术馆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在国内属一流雕塑展馆。从此,首府群众又有了一处引以为傲的地标性建筑。
至此,一条以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美术馆以及雕塑艺术馆为“龙头”,以国际雕塑园和草原丝绸之路公园为“主干”的5.6公里文化轴带正式形成。
10月14日,首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开幕,至今参观人数已经超过23.5万人次。
展陈除了国内外经典雕塑作品58件,还有专项征集入围作品100件。不仅作品之间有地域、文化的交流,作品本身也表现出文化的碰撞和“对话”。首府群众第一次与世界名家作品近距离接触,直呼“看不够”。
内蒙古雕塑艺术家、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齐立文的《梦》《歌唱祖国》等4件展品在本次展览中被展出,他说:“雕塑,以形铸魂,是情感交流、心灵互通的纽带。这是一次真正的雕塑盛宴,传达出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
大幕拉开,好戏接连上演。呼和浩特承诺,这样的国际雕塑展将每年举办一次,并成立呼和浩特市雕塑艺术园(馆)艺术委员会,开设“艺美北疆 青城讲坛”音乐公益讲座、文化沙龙,推出文博雕塑艺术场馆旅游专线……首府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将被更好地满足。
一颗明珠点缀,璀璨了整条绸带。雕塑馆的惊艳亮相将带动整条轴带绽放光芒,轴带上的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美术馆、横贯南北的草原丝绸之路公园也将继续发挥文化功能,将文明之美、文化之美带给首府群众。
融合——
一系列文旅活动点亮群众生活
北疆文化是内蒙古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的系统集成,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
置身呼和浩特,在这一点上有很好的体验。
在托克托县,“托克托黄河开河鱼节”“托克托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龙舟赛”等节庆活动中,双墙秧歌、托克托吹歌、黑水泉寿阳鼓、河口老龙、托县剪纸等非遗项目也被很好地展示出来,草原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
在和林格尔县,芍药节、杏花节、盛乐盛产美食节等一系列具有文化标识的文旅活动的知名度被逐渐打开,由南山旅游景区、绥南革命根据地遗址、明长城等景区景点串联起的文化研学线路,让自然风光、红色基因、历史人文在这里交相辉映。
不止于此,围绕宣传推广“北疆文化”,呼和浩特以市场化的方式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文旅活动。
周杰伦演唱会吸引游客12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
“呼和浩特音乐节”累计入园游客近25万人次,全网话题传播量超20亿;
第二十四届昭君文化节共推出5大类15项文旅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生态恼包音乐节吸引全国各地游客5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达5亿元……
通过开展一场场群众性文化活动,首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
从一组数据中能够看出,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效益实实在在。今年1至10月,呼和浩特市接待国内游客4574万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10亿元。这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成果,与首府市民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冬日已至,热度不减。与“冰雪”“年味”有关的文旅活动的大幕也即将拉开。马鬃山冰雪季、哈素海冬捕节、新华广场跨年夜、塞上老街非遗庙会等80项以“冰雪青城 悦动北疆”为主题的冬季文旅活动蓄势待发。
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源于其独特的地理资源和历史人文积淀,既体现当下,更着眼未来。呼和浩特铆足干劲,正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正如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所介绍的:“呼和浩特将北疆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发展中,融入城市精神中,打造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和现代文明之城,通过打造一批好项目、发展一批好产业、编排一批好剧目、创作一批好作品、树立一批好品牌等方式,让北疆文化在首府大地立起来、火起来、活起来。”
文化为笔,“妆点”着青城的样貌。此刻,青城的气质更加凸显,不仅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散发着青春的朝气、时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