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
内蒙古是国家“三北”工程和防沙治沙主阵地、主战场,拥有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加快实施区域创新平台提质行动,以构建区域优势特色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为目标,持续优化全区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整合、培育、创建一批集聚创新资源的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着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长刘东生在防沙治沙新技术论坛暨蒙草技术集成观摩会上说:“当前,防沙治沙迎来了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科技作为生态建设的发动机、助推剂、加速器,将进一步推动防沙治沙事业新发展。”
跟随科研人员治沙
百姓实现致富增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号)》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针对荒漠、沙漠等自然生态系统,开展防沙治沙等工作,探索发展沙产业等生态产业。
“目前,我国防沙治沙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专家学者、企业、农牧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防沙治沙工作的局面。”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说。
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铁牛表示:“在荒漠化防治地区,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是沙草产业,沙草产业的核心引擎是林草企业,林草企业的灵魂和生命力就是创新。”
企业要如何把这份责任落到实处?近年来,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18个专项种业研究院及种质资源圃;在全国布局采种田、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从科研育种到制种生产等“保育繁推”全产业链协同发力,为大面积生态修复及饲草生产提供保障。
“2015年,刚到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看着2万余亩的科尔沁沙地,科研团队成员们都沉默了。”回忆起当年,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邢旗记忆犹新。“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对实施区的气候、地形条件、土壤质地和原生植被的种类、覆盖度及产草量等情况进行调研,确定包含了宜播区域、适宜草种及比例、飞播时间、飞播高度等内容的飞播方案。”
“乡土种源就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枪支弹药’。”邢旗说,科研团队在炎炎烈日下,选择适宜这里种植的小叶锦鸡儿、沙蒿等种子,通过飞播+畜群踩踏的方式,把它们种到沙地里。
经过3年的时间,2万余亩沙地复绿复草,让曾经的浩浩沙漠化为绿意盎然的草海林原。
这几日,一场大雪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了很多不便。然而,对于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沙地而言,却是意外之喜。村民们说:“以前是留不住雪的,都被风刮走了。自从生态治理以后,雪都是普遍覆盖着的。这场雪对秋天栽的树和新年春季栽树墒情是极好的,能提高树苗成活率。”
2021年,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施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乡土树种混交林建设工程,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实施乡土树种混交林、生态经济林造林,建设苗木保障基地等。
截至2023年5月,科研团队累计在科尔沁沙地完成生态林造林37万余亩,区域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助力改善当地生态状况、促进当地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实现土地增绿、资源增值、牧民增收。
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科尔沁区分局局长齐贵说:“现在科尔沁区各个苏木镇场都已经做好前期的调查摸底工作,也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现在我们局林业工作站、草原工作站和局机关的干部都分别下到各个苏木镇现场指导当地做好工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类似的生动案例同样发生在锡林郭勒盟。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加剧,草原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防护功能逐步减弱,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直接影响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2000年以来,锡林郭勒盟依托生态修复的多种措施实践出治理、保护和发展并行的路子,20多年里,各项鼓励机制的出台激活了全民参与植树的热情,在一片片沙地创造着绿色奇迹。
苏尼特左旗巴彦淖尔镇塔日根淖尔嘎查牧民塔娜便是其中之一。塔娜说:“我家有近2000亩草场。2013年—2015年,我开始围封禁牧沙化草地,自筹资金栽植沙柳、沙棘、柠条、榆树等灌木植物,尝试对草场进行修复。但由于缺乏栽植技术,浪费了很多苗木和劳力,修复效果很差。”
为了学习种草养畜的新技术,塔娜去旗县、盟市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及科研院校进行学习。期间,有幸结识了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阿拉塔。
2017年—2020年,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草原生态种业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免费为塔娜提供了驼绒藜、杨柴、沙柳、柠条、冰草等牧草种子及苗木,并现场指导栽植技术和管护措施,塔娜家的草场修复效果越来越好。
2018年,塔娜成为国家草原生态修复创新联盟的一员。如今,她还成了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草原生态修复科研项目重点示范户,带动周边40多户牧民修复沙地面积近5000亩。
与此同时,塔娜建立起合作社,引进加工设备,将驼绒藜、黄柳等打草后加工成颗粒饲料。说起以后的发展,塔娜笑着告诉记者:“计划把饲料产品市场化,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正是有很多像塔娜一样的“治沙愚公”,内蒙古各地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林草植被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揭榜攻坚研制“大力士”
沙地治理开启新篇章
新时期,国家给予“三北”工程新的国家重大战略定位,未来“三北”工程亟待实现华丽转身,内蒙古应该怎么做?
中国林科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研究员卢琦认为,实现大规模的“绿进沙退”,需要智能化、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来提升效能、精准实施。
近日,鄂尔多斯市在全区率先提出了荒漠化防治“智能机械研发应用”科技攻关,积极申报“智能平茬机械及智能无人机飞播研发应用”“智能网格立式沙障铺设机械及植树机器人研发应用”“鄂尔多斯市创新性荒漠化防治与治理实现途径及技术研究方法”等3个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
同时,鄂尔多斯市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机械研究所、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合作,研制出一批在野外复杂地形下能够高效快捷作业的智能沙障铺设机械、智能植树机械、智能平茬机械、飞播作业无人机等。截至目前,已出动无人机1000多架次,应用300多台植树机器人。
“我们的机械研究,是根据现实需求进行的。”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机械研究院院长王磊说,为了治沙,百姓吃尽苦头。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就被连根拔起。有时,为栽种成功一棵梭梭,不知道要反复尝试多少回。
他清楚地记得,2019年,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实施一个草原修复试点项目时,试验阶段准备采用农业机械条播机在地上切一条缝儿进行小范围试种。当时,草原站的科研人员就对农业机械是否会破坏原生植被提出了疑问。
为了解决草原修复项目的这一特殊问题,王磊开始带领团队苦心钻研更适用的创新机械。他拿出一张手绘图,大大小小的零件标注有几十种。这就是他们自主研发出全地形独立补播机的草图。
“这款机械是全国唯一一款针对荒漠化草原退化补播的专用播种机。工作原理就是模仿草原自然长草过程——牲畜在地上踩出坑,风把种子吹到小坑里,在用土盖上它。到现在播种机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单日作业量可达800亩。”王磊介绍。
参与此项目的乌拉特中旗草原站副站长李俊海告诉记者:“2020年,我们这里实施39.64万亩大规模草原修复,使用了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免耕型补播机,作业时通过开孔、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原生植被的破坏,加之标准、高效的播种,还提高了出苗率。”
工程机械治沙,以机械化作业替代以往的“人海战术”,不仅提升了治沙效率,解放了人力,而且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科研人员通过更多针对土壤、水源、植被、气候、环境等因素的检测设备,采用更加科学环保的修复方法,定制更加合适的修复方案,让土壤恢复活力。
全地形独立免耕补播机、DCT播种机、固沙机……这些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既是沙漠腹地“大力士”,更是活跃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东乌珠穆沁旗等退化草原重点地区,助力沙漠治理、草原生态修复、生态环境监管的“小能手”。
矢志不折向沙行,只此青绿覆荒原。内蒙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向科技治沙要动能,努力开启新时代内蒙古防沙治沙新篇章。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