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头市固阳县下湿壕镇纳令圪堵村东南约10公里的山沟里,有一个树草环绕、紧靠河沟的小山村。这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村子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大青山游击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革命老区——李二沟村。固阳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八路军战地医院旧址就在这里。
据史料记载,李二沟村是在清朝晚期建村的,最早有一个叫李二的山西人首先来到这里。随着口里逃荒、逃难人群的陆续到来,这个村子人口逐渐发展到20多户、100多人。由于地处偏远,外人很少进入。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很快便深入华北进而占领了绥远的大部分地区。李二沟村所在的大青山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作为掩护,就成了日伪军进剿扫荡的目标,老百姓苦不堪言。
1938年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大青山游击支队从晋北出发后,冲破日伪军的重重阻挠,一路转战来到大青山地区。由于李二沟村所在的地域山大沟深、地形隐蔽,进可攻、退可守,群众条件较好,很快就成为李井泉、彭德大、陈刚等率领的八路军游击队领导机关及后勤部门的驻地。
1938年9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西后,与侵华日军在后窑子、陶思浩、石拐沟的激烈战斗中,部分指战员受伤。于是,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就征用了村民的住房,设立了临时战地医院,对伤病员及时进行救治。医院共有10多名医护人员,其中还有几名女护士。医院不只为八路军伤病员治疗,还经常免费为群众送医送药。许多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痊愈后迅速重返抗日前线。1939年夏,由于敌情变化和战斗的需要,医院随同支队司令部一道撤离。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村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立了“动委会”,贾二秋、张五明、常红小等村民踊跃加入并成为其中重要的成员。他们积极组织村民,为八路军运伤员、筹粮款、送情报、做军服,村民贾二秋还把自家的住房腾出来,作为八路军的临时战地医院。据固阳县当地文史资料记载,八路军驻扎李二沟村的四五年期间,全村共为八路军筹措军粮100多石,做皮衣250多件,做皮帽400多顶,做鞋、袜400多双,运送军粮、递送情报则更是不计其数。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来李二沟村“扫荡”不下几十次,烧杀抢掠什么都干,老百姓受尽了折磨。
全国解放后,李二沟村的村民终于获得了新生。人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互助组、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李二沟村地处深山沟壑之中,对外交通极为不便,进出只能走一条仅有的河槽,遇到雨雪天气,则干脆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再加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党和政府始终心系革命老区人民群众。1978年,在紧靠集(宁)固(阳)公路(现改为311省道)的二道洼建设了新村,将李二沟村的村民整体搬迁过来,旧村作为李二沟村民的放牧羊场,继续为村民发展畜牧业发挥作用。1982年,包头市政府批准李二沟村所在的纳令圪堵以及邻近的官地大队为革命老区,这里的群众受到了特殊的照顾,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11年,在自治区、包头市和固阳县老促会的积极协调和大力帮助下,各级政府为二道洼村投入资金90多万元,新打水泥围套井2眼,发展水浇地200亩,平整土地200亩。同时,二道洼村所在的纳令圪堵村委会还积极筹划,引进优良种公羊和肉牛、肉驴畜种,帮助村民发展家庭养殖业,想方设法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住在村里的人们也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如今,当地抢抓机遇,将红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底色,投资720万元规划建设红色纪念馆,对李二沟战地医院等红色资源进行整合,采取“飞地经济”的模式,采用文字图片素材、三维动画、陈列物品等方式,有形有感有效地讲好当地抗日战争历史,弘扬传承红色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