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指出,由于我国老年人等群体偏好使用现金,部分外籍来华人员习惯使用银行卡或现金支付,对使用移动支付不习惯、不适应,支付服务包容性有待提升。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要统筹力量打通支付服务存在的堵点,弥合“数字鸿沟”,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
我国支付方式发展近年来步入快车道,扫码支付、移动支付更成为引以为豪的经济发展名片。数据显示,国内移动支付普及率已达到8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从现金交易到银行卡支付,再到移动支付,我国支付方式的迭代为居民支付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带来了支付效率和便捷性的提升。
但与此同时,一些痛点、堵点也开始显现。主要体现在:一是老年人等群体依然偏好现金支付,面临移动支付“数字鸿沟”问题;二是外籍来华人员对国内支付环境不习惯、不适应,在现实中会遇到“付钱难”的困扰。数据显示,去年全国边检机关共查验入境人员2.1亿人次,跨境人员流动的日趋活跃,使得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中存在的卡点堵点更加迫切。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支付方式也应不断丰富和改变,便利性应当始终成为支付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需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聚焦公共事业缴费、景区、商场、医疗等重点便民场景,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在网络购票、网约车等使用场景下提供有选择的服务,例如继续保留人工售票窗口、人工检票方式,提供“境外手机号注册+国际信用卡支付”的服务,让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有更多、更合适的选择,充分尊重不同群体的使用习惯和选择权利。
支付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有钱难花”不仅影响消费体验,某种程度上也是关乎消费潜力释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问题。聚焦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支付服务温度,加强各类支付场景拓展,打造温馨支付环境,如旅游景点、演出展览、交通出行等日常消费领域,需要全链条、全场景的协同和打通,提供丰富的支付工具和高质量的支付体验。推动支付方式改进和创新,确保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方式兼容发展,更好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助力释放消费潜力,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优化支付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协调联动、综合施策、共同发力,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积极打通金融服务堵点,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统筹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让数字支付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开放共享,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