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青年文化学者赵子阳所著的《阴山敕勒川——农牧文化交辉交融的历史长廊》一书出版发行。该书入选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3年社会科学普及专项重点项目扶持资助,列入呼和浩特市政协历史文化重大项目。
这是一部讲述阴山敕勒川地区历史文化的作品。作者以文献记载和十余年实地考察为依据,围绕“交流、融合、发展”主题,讲述了古代阴山敕勒川地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接触、碰撞、交流、共生、融合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展现了阴山文化的丰富多彩。
该书是赵子阳继《大青山文脉——中华文化中的古阴山足迹探究》之后的又一专著,这两本书对大青山的挖掘和探究趋于极致,一座立体、多维、壮阔的山系瞬间立于眼前,令人受益颇深。我写作《山外青山》时,所援引的与大青山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大都来自这两部书。当时,赵子阳带领我们一行人穿越大青山,深入到大山深处一个叫榆树沟的村子,专门去看了后来文章中写到的那棵“忍住疼痛的树”。
一条山脉与一位学者,就这样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数年来,他的业余时间大多都是独自一个人陶醉在北疆这座绵长神秘、多彩丰富的山系之中,一遍遍触摸山的地质和风貌。耗费大量精力于浩如烟海的旧纸堆里抽丝剥茧般捡拾起遗落在历史缝隙中的点滴史料,或徒步或骑行或驱车,先后500多次深入阴山深处、历史腹地采风考证,发掘和探究阴山敕勒川背后深藏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累计行程达3万公里,考察了大量文化遗址遗迹,力求阅读与行走互为印证,历史与现实互为关照。
在大多数人心中,阴山敕勒川更多的是停留在文学作品或诗学意象,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没有两样,很难准确对应到现实中的一个地理实体,但和桃花源又有不同,敕勒川是真真切切的历史存在,敕勒川和阴山是唇齿相依、难以分割的文化地理实体。这部著作,终于拨开其神秘的面纱,作为文化地理坐标走进读者心中,带读者真正深入内里,识得它的“庐山真面目”。
全书60多万字、270余幅图、注释1637条,坚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以独特的视角、宏大的视野,截取阴山、敕勒川、黄河“几”字弯、大黑河、呼和浩特、盛乐、六镇、武川等多个或大或小的棱面,以及生态、长城、边塞诗等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图文并茂,融学术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体,综合运用地质学、生态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阴山敕勒川的历史人文进行了一次大起底,多维生动地阐释了阴山敕勒川融会农耕和游牧两大文化、影响中国历史演进、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辉煌人文,是全面深入挖掘阴山敕勒川厚重历史的社科普及读物和透视阴山敕勒川人文风景的一扇“明窗”,是研究北疆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佳作。
由山到川,黄河、长城还有北魏六镇,阴山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阴山既扮演着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分水岭的特殊角色,也承载和延续着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悠长文化脉络,是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带,浓缩着历史的神韵与时代的荣光,散发出持久独特的文化魅力。可以说,这是一条融汇了农耕和游牧两大文化、影响中国历史演进、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伟大山脉,是多民族共生、多文化交融的历史长廊。
阴山敕勒川,不仅在历史长河里占有很大篇章,在文学世界里也大放光芒。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过往,使得阴山敕勒川成为古代文人学士的青睐之地,成为历代文学家关注最多、诗词创作最丰的山川之一。透过这些生命力旺盛的诗词,读者可从另一维度重视审视阴山敕勒川,可以形象地感知其独特的地理风物,触摸画面感十足的历史瞬间。阴山说不尽,我们与阴山敕勒川、与作者的深缘还将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