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奈曼旗

以路治沙 条条绿廊锁黄龙

  □本报记者  鲍庆胜  通讯员  杨悦

  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主战场之一,通辽市奈曼旗锚定目标,以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形成了以路治沙、划片分治、科技管护的科学治沙模式,让片片黄沙“披绿挂彩”。

  夏日,驱车行驶在奈曼旗白廿穿沙公路,路两侧的新绿与黄沙形成鲜明对比。公路犹如一把利剑,直插沙漠腹地。“以路治沙”模式,是奈曼旗根据当地实际,在多年来的治沙中不断探索实践出的成功经验。路通了,沙就“灭”了,这是沙区群众的普遍共识。

  “没修路的时候想出村跟登天一样难。”苇连苏乡二十家子村的刘耀花直言。她回忆过去,赶马车出村需要三、四个小时,到最近的汽车站走路也要五、六个小时。幸好后来修了路,出村时间缩短到了十几分钟,交通环境的改善也给治沙带来了便利,村子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刘耀花还成为了一名造林工人,不仅赚取了收入,还为家乡做出了贡献。她高兴地说:“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奈曼旗以常兴穿沙公路和大广高速公路为轴线,还开通了大宝线、白廿线、常兴线等穿沙公路旅游线路,茫茫沙海中串起了10条穿沙绿色走廊,使绿色逐步向两侧的沙地延伸扩展,建起了紧密联系的治沙“防线”,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转变。

  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奈曼旗明确不同类型沙地的治理标准和模式,采取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乔则乔”的治理原则。

  苇连苏乡五十家子村有上万亩流动沙丘地。“整片沙漠种的是白柠条,因为从多年的实践当中,发现白柠条最适应科尔沁沙地的生长环境。”造林企业负责人贾振波说。

  白柠条是锦鸡儿属灌木植物,每到五月份便盛开金灿灿的黄色花朵。高蛋白、适口性强的优点也十分适合喂养牛羊,能够为农牧民节省三分之一的饲料成本。

  饱受风沙之苦的八仙筒镇硭石嘎查有2万多亩沙化土地,适宜种植乔木。嘎查党支部书记王永介绍,得益于欧投行造林项目的落地,在造林企业的帮助下,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科学种植使树苗成活率达到90%,管护期过后还能种植药材等矮科作物,项目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加入造林队伍的村民魏振义干劲儿十足。他说:“这是对我们老百姓有益的事,我们愿意干这种活,我们也有信心把树栽活,把这荒山变成绿山。”

  科学治沙,是育好一片林的关键。截至五月上旬,奈曼旗白廿穿沙公路全线景观林种植已经基本完成,进入管护阶段。为了使苗木得到更好的灌溉,造林工人将一条条黑色带管牢牢绑在树苗根部,与广泛应用于农业的滴灌带十分相似。

  现场负责人尤国强介绍,现在植树已经基本放弃了原来人工“修水盆”的土办法,而是大范围使用更加科学的“树带管”,管壁相较农业滴灌带更厚、使用寿命更长,而且无需掩埋土中,十分适用于乔木种植后的管护。

  “使用这种带管的好处是能合理的控制水量,做到精准用水,提高了缓苗效率,成活率更高。再次是节省人力物力和资金,用树带管比其他方式至少节省三分之一资金。”尤国强说。

  取下出水口处的小红帽,清水立即喷涌而出,不一会儿就洇湿了树苗根部的沙土。树带管的使用展现了治沙人的智慧。“喝饱”水的树根有了向下扎根的力气,牢牢“锁”住了黄沙,迈开了奈曼旗科学治沙的脚步。

  据悉,2024年全旗计划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沙任务20万亩,其中林业治沙任务11万亩,草原治沙任务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地治理任务4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17万亩,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6版:专题
   第07版:评论
   第08版:旗县融媒
为基层减负增效 让干部轻装上阵
科技赋能城市管理
村民变股东 统种共致富
草原牛粪变身新型燃料
窗口服务“不打烊” 服务群众“不缺位”
“信用+政务服务” 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
边境牧民喝上“放心水”
“为民协商”机制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以路治沙 条条绿廊锁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