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搭台 文旅共兴

内蒙古点燃夏日激情

民间艺人在北疆非遗展演上表演高跷秧歌。
演员在内蒙古红石崖国家生态公园举行的草原文化旅游节上跳起安代舞,亮点纷呈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演员在北疆非遗展演表演呱嘴《走在幸福的大路上》。
在北疆非遗夜市上,小朋友在体验雕版印刷。
传承人在兴安盟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为游客展示泥塑制作技艺。许文军 摄
在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的韵悟斋文化传承店内,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许会英正在进行唐卡装裱。本报记者 郝飚 摄
游客用手机记录下非遗展演精彩瞬间。
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苏木举行的布里亚特婚礼上,为游客准备了丰富的特色美食。布里亚特婚礼已被列入了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了当地民俗旅游知名品牌。本报记者 李新军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王磊 摄)
  □文/本报记者  白雪

  看非遗展、体验手工艺乐趣、逛非遗夜市、买非遗好物……这几天,“弘扬北疆文化 促进文旅消费——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火爆圈粉。这是内蒙古首次以展览的方式阐释北疆文化内涵,以展览带动展演、展示、研学互动、非遗夜市、非遗购物节、政银企对接会等,展现北疆大地上丰富多彩的非遗魅力,促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为市民游客搭建互动体验新场景,带来不一样的文化盛宴。

  不仅是看一次非遗展,在呼和浩特莫尼山非遗小镇体验皮画的制作工艺,到鄂尔多斯苏泊罕大草原看一场实景演出,去呼伦贝尔参加一场布里亚特婚礼……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打卡”内蒙古。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是一场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非遗+旅游”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展示平台,让非遗更有生机和活力,而且给游客带来更加多元的体验,使非遗通过旅游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

  让非遗重新进入生活的语境,在日常中绽放光华,才是最好的保护。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探索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路径。目前,内蒙古有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9个、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44个,并开设了“内蒙古非遗馆”淘宝和抖音店铺,培育了一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及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了非遗演艺产品585项,非遗餐饮类500项,非遗节庆民俗活动类456项。

  以非遗为媒,内蒙古将文化与旅游、经济交融共兴,点燃了文旅经济的缤纷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非遗搭台 文旅共兴~~~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社会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盟市专线
内蒙古点燃夏日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