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炉之下红色基因永不褪色

  □本报记者  柴思源  宋阿男

  包钢,不仅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谱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籽籽心连心的生动赞歌。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一首《草原晨曲》回荡在包钢“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6月27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包钢,重温60多年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8万多名各族儿女在北疆荒漠筑钢城的故事。

  “1958年,在党中央号召下,来自22个省55个城市的8万多名建设者齐聚包头,创造了平地起高炉、荒漠变钢城的人间奇迹……”伴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述,记者们在一张张老旧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影像资料中穿越历史,感受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

  采访中,90岁高龄的包钢离休老干部、老党员葛桂林向大家讲述起在包钢工作生活的美好岁月。“那时候每天清晨,昆都仑中桥总是欢声笑语、人潮滚滚,这是大家进入厂区的必经之路。厂区里,大家都加班加点地干活,大喇叭里时常响起车间产量破纪录的喜报。这里学习氛围也非常浓厚,晚上下班,职工们便走进夜校拓宽知识面,有的职工来不及吃饭,一边啃着窝窝头一边赶去教室……”葛桂林对此记忆犹新。

  1958年4月8日,从包钢一号高炉庞大的基坑在渺无人烟的荒漠上破土动工开始,内蒙古钢铁建设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代代包钢人把当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转化为生产力,一批批“包钢制造”从这里走向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都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中国青年报》记者张敏说:“看到在‘全国为了包钢,包钢为了全国’的宗旨下,各族同胞伸出援手,为这里的发展贡献力量,我非常感动。在‘齐心协力建包钢’精神的鼓舞下,包头肯定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齐心协力建包钢”是包头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是刻入包头各族干部群众灵魂深处的永恒记忆,更是鼓舞包头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实践中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首站收官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主题展走进满洲里市
高炉之下红色基因永不褪色
内蒙古统一战线举行“心中的歌献给党”交响音乐会
世界级史诗《格斯尔》代代相传
全区职工互助保障行动5年惠及26.1万人次
赤峰市元宝山区发现两座辽代墓葬
防溺水 迎暑假
200余幅作品亮相第二届新风起当代潮流艺术展
第三届“魅力家园”民族民间传统趣味运动会开幕
2024年内蒙古大学生“十佳校园歌手”大赛圆满落幕
“石榴籽e起来——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活动走进鄂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