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交往交流中实现农牧业互补

  □张海斌

  文物是古人生活的日常,蕴藏着文化的基因与文明的火种。每一件文物都像一块拼图,还原着生动立体的历史图景,标记着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其中蕴含的灿烂文明,穿过时光、越过山海,跋涉向今天的我们。

  包头博物馆镇馆之宝——汉代黄釉浮雕神怪瑞兽纹陶樽,出土于包头召湾汉墓。陶樽在汉墓中出现较多,是墓葬明器的基本组合之一。樽的基本形制是腹呈筒形,带盖,三足,个别无足。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大川村于1962年出土了2件铜温酒樽,上有“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二十四斤河平三年造二”铭文。文学家、金石学家唐兰先生考证,温酒樽中的“温”是“醖”字,指反复重酿多次的酒。文物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孙机先生也认为,“温”为“醖”的借字,铭文中的“温酒”,是指用连续投料法,历时较长而酿造的纯度较高的酒,而不是通过用火或热水加热酒樽提高酒的温度。

  樽多见于宴饮、杂耍场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凤凰山汉墓一号墓东壁壁画,绘有一人倒立于带博山盖的樽上,旁边放置带三足的觯(zhì)、不带三足的卮(zhī),说明樽是与觯或卮及耳杯配合使用的。将樽里的酒舀入觯中,再从觯中将酒分配到耳杯。

  樽上表演倒立,是汉代杂耍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表演有单人倒立,双人倒立,也有三人倒立。1972年6月,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中出土一件三人两层倒立陶樽(原报告称奁),陶樽带三足,两人倒立于樽口沿之上,双腿前后张开,两人伸向后面的腿相对合拢,第三人两手各扶下面两人合拢着的腿的膝部倒立。这是一件较为复杂的杂耍实物,也是汉代饮宴文化的再现。

  包头召湾汉墓出土的文物,显示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汉代文化,这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他们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了农牧业互补,为当地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系包头博物馆馆长、二级研究馆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出彩
   第07版:社会
   第08版:视界
   第09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0版:法治
   第11版:资讯
   第12版:公益广告
黄釉陶樽故事多
交往交流中实现农牧业互补
两千年前古人的 精神生活
召湾汉墓百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