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头雁”领航!内蒙古培育1628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本报记者  石向军  实习记者  方圆

  时至夏日,昼长夜短。从天亮到天黑,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苏木公益盖村村民门克道尔基每天都在围着牛转。2022年,他成为内蒙古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2023年完成了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

  “从小我就想拥有一个牧场,家乡让我梦想成真了。”门克道尔基说,之前一直在外务工,从牧场挤奶工到牛场技术员,他已经跟牛打了20多年的交道。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门克道尔基了解到家乡肉牛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于是返乡创业,租用村中荒地建设肉牛繁育基地,成为村里的“牛管家”。如今,基地已经拥有9000多平方米的牛棚,养殖安格斯肉牛600多头。

  “‘头雁’项目培训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还激发了我发展产业的新思路。”门克道尔基说,目前,他与自治区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正在探索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优良肉牛品系。

  “头雁”项目是农业农村系统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

  让好政策“落地生根”。自2022年起,自治区农牧厅委托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5所培育机构,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为乡村产业振兴“头雁”。2023年,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头雁”被列为自治区43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头雁”怎么选?据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郑风忠介绍,“头雁”学员均是从事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热衷联农带农的产业振兴带头人,经过个人申请、旗县推荐、盟市复审、自治区甄选、部级备案五个程序逐级遴选、优中选优,确保学员选得准、立得住。

  遴选成功后,这些农业“头雁”将接受为期一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从而拓展思路、提升能力,进一步发展自身现有产业,带富一方乡里。

  “头雁”学员格希格都仁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查干哈达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2年合作社成立以来,与周边6个嘎查党支部签订托管代养服务合同,通过集中管理、规模饲养、提供就业、稳定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周边牧民1200余户。2018年以来,合作社累计为社员牧户、嘎查集体经济分红300万元。

  2022年,格希格都仁入选“头雁”项目学员。“参加‘头雁’项目培训后,我收获满满,学到很多优质肉牛良种扩繁、科学饲养等方面的新知识。这让我更有信心办好华西牛育种场,带动更多牧民致富。”格希格都仁说。

  今年年初,苏尼特左旗查干哈达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肉牛(华西牛)核心育种场。

  同样在“头雁”项目培训中受益的,还有呼伦贝尔市的学员马言。他是一个“90后”,2016年返乡跨行创业,成立公司销售现代化农机并提供社会化服务。目前,已带动周边270余户农牧民使用先进农机提高种植效率,增加收入。

  “以前的思维是单打独斗。培训让我接触到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也学会了如何团队作战。”马言说,他通过优化公司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提高了团队工作效率和执行力。还成立了新公司,将农机销售扩展到3个旗县,助力提高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头雁先飞,群雁齐追。北疆大地的广袤田野上,“头雁”学员们带着新技术、新理念,为农业农村带来新气象。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培育1628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为护航“头雁”展翅高飞,自治区农牧厅聚焦“头雁”在产业经营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倾斜政策》。“12个盟市因地制宜出台倾斜政策共计209条,内容涉及种养补贴、饲草收储、畜牧良种补贴以及职称评审、人才评选等人才评价工作机制,已于2023年12月底发布。”郑风忠说。

  “头雁”竞飞,兴业富农。2023年,内蒙古2022年度的“头雁”学员人均增收62万元,学员在参加培育后申请各级项目扶持资金约9228万元。“头雁”学员较2022年新增带动29981户农牧民户均增收1.98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5版:要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法治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先锋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头雁”领航!内蒙古培育1628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内蒙古下达2.225亿元 专项资金助推种业高质量发展
做好“加减法”促进农村牧区 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
“多条腿”走路 蹚出集体增收“新路”
助农直播间带火了“家乡味”
“水利+气象”为农业 防灾减灾注入科技力量
一揽子政策保障乡村用地需求
区域公用品牌“加持” 农畜产品加速“出圈”
“村民说事”树新风 乡风文明促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