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敖汉旗三义井林场人始终把治沙造林、保护家园、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毕生追求,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为苍凉荒漠披上了绿装——
莽莽林海,碧野苍茫,目之所及,尽是美景,令人不禁感慨这里自然环境的得天独厚。然而,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心里却很清楚,眼前的这幅旖旎画卷是由几代治沙人挥汗70载接续奋斗绘就而成。这里就是位于赤峰市敖汉旗中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横跨6个乡镇苏木、总经营面积21万多亩的三义井林场。这片绿洲像一道绿色长城阻挡住风沙南下的脚步,呵护着美丽的家园……
入秋以来的几场雨让空气清新怡人。退休多年的原敖汉旗林业局党委书记王玉站在窗边,望着三义井林场的方向,怔怔出神。从小在敖汉旗北部边缘长大的王玉吃尽了风沙的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四季黄沙漫天成为当地群众挥之不去的梦魇。
上个世纪80年代,王玉被委派到三义井林场工作,成为这里的首任场长,扛起了防沙治沙的大旗,也肩负起了国有林场改革的重任。与风沙作斗争,与旧的思想观念作斗争,改造小老树,营造速生丰产林,使国有林场真正成为绿色大本营。
“那个时候风沙像发了疯似的,翻山越岭席卷而来。一觉醒来,嘴里沙土蹭牙,拎起被褥,沙尘簌簌落地。庄稼更遭罪了,一场风沙,幼苗全被打死、掩埋。”王玉永远不会忘记一年四季风沙不绝的日子。从那时起,王玉就带领同事们背着干馍深入沙漠腹地,一个沙丘一个沙丘进行丈量和规划,嘴唇被太阳晒得开裂,脚上磨起了血泡,也无人喊苦叫累。有时实在渴得不行,就跑到牧民的窝棚里要一口水喝,路远回不了家,就跟牛倌羊倌吃住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三义井林场营造的沙地速生丰产林,通过原国家林业部实地检测,营造面积、规格、质量、经营措施等各项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列东北四省区之首。1988年,为了破解“造林成林不成材的小老树”难题,林场自主研发出JK45—50型开沟犁,并形成了一整套大犁开沟抗旱造林技术规范。这一技术因其速度快、质量好、省劳力、易保护等优点,很快被推广到全旗各地造林。
半个多世纪以来,林场人始终把治沙造林、保护家园、改善生态环境当作一生的追求。在治沙实践中,一代代党员干部摸索出生物沙障治沙技术,为敖汉旗乃至赤峰市的防沙治沙提供了技术支持。
“1974年,我们成功引种了樟子松。”三义井林场原治沙分场副场长王学回忆起当年种下第一棵樟子松时的场景,至今依然充满着当初战风斗沙的豪情壮志。
进入二十一世纪,三义井林场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及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等多个国内外绿化项目,不仅较好地完成了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主要内容的60159.4亩造林任务,而且高标准地完成了中德合作造林项目15000亩,中意合作造林项目12000亩,日本“小渊基金”合作造林项目1200亩,亚太森林组织项目6440亩。也因此成为近20年来内蒙古涉外合作造林项目最多、诚信最好、造林成活率最高的单位。这片苍凉的荒漠不仅披上了厚厚的绿装,林场及周边地区沙化土地也在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逐年向好。在敖汉旗获得的“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球500佳” 环境奖、“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中国天然氧吧”等众多荣誉里,都倾注了三义井林场几代人的汗水和智慧。
据三义井林场场长陈学勋介绍,2018年以来,敖汉旗推出“一减三增两改”林业发展战略,林场围绕全旗文冠果、沙棘 “两个百亿元产业”,优化林种、树种结构,率先实施退化林分改造修复项目。在重点抓好经济林丰产示范园建设、大力推广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的同时,不断加大文冠果、元宝枫木本油料优良品种选育和山杏优良品种嫁接改造。积极推广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技术,营造以樟子松为主的针叶树与其他优良乡土树种混交造林,形成了稳定可持续的森林群落。“一减三增两改”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生态保护和发展,提升了生态效益,也为林场绿色经济的“二次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是一代又一代三义井林场人呵护美丽家园的“执念”。在与荒沙不屈的抗争中,一代代建设者始终以坚如磐石的信念阻挡风沙,当初种下的树苗,如今已成为响亮的“敖汉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