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车马邮路、见字如面,思念跨越山川河流才能温暖彼此。而今,通信技术不断革新,信息传递瞬时可达,万物互联赋能千行百业。
中秋假期刚过,学生们重新投入学习中。晚饭过后,家住呼和浩特市的77岁老人刘英拿着手机与上大学的孙子视频:“最近天气凉了,要多穿衣服,每天好好吃饭……”自从用上了智能手机,学会使用微信视频聊天后,他每周都会以这种方式和身处各地的家人们“见面聊”。
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随时与千里之外的人实现“近在咫尺”的交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这一切在40年前难以想象。
改革开放前,电话并未普及,按字收费的电报使人们“惜字如金”,书信是主要的通信手段。彼时,亲朋好友对远行者的叮嘱是“要经常写信回来”。寄信人一笔一画道尽真情,收信人一字一句反复阅读,见字如面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回忆。
1978年,内蒙古长话电路仅有651路,电话交换机只有5.2万门,没有一个城市能够长途直拨。全区城市电话普及率1.7%,农村电话普及率只有0.53%。
当时的电话俗称“摇把子”,需要用手摇发电机发出电信号呼叫总机,由话务员转接到具体电话机,才能和对方通话。而且通话信号差,要大声喊对方才能听清,真是“摇断膀子,喊破嗓子”。直到1989年,我区第一部程控交换机开通使用,■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程控电话就取代了“摇把子”,打电话无需转接,就能直接与对方对话。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固定电话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生活成为现实。“刚装上电话的时候,电话铃一响全家都围过来,争着说话。”刘英回忆道。
电话热持续升温的同时,移动通讯也走进人们的生活。呼和浩特市民赵峰说,在那个年代,手拿大哥大、腰挎BB机就是“最潮穿搭”,走在街上赚足回头率。
进入21世纪,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程控变光纤,有线变无线,电话座机被手机所替代,单一的语音通话逐渐发展成为视频通话和网络聊天。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丰富,屏幕方寸之间容纳大千世界。
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共享交通模式让出行便捷又绿色,智能家居设备让人们的生活更智慧、便捷,各类电商平台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买全球”……如今,信息传递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时刻存在于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生活中的各类物品通过互联网实现“万物互联”,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砥砺奋进75载,内蒙古的信息通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的美丽嬗变,成为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生动注脚。
“新中国成立以来,自治区信息通信行业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通信建设步伐,信息通信能力从落后到先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信息通信行业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自治区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发展处处长刘利鑫说。
信息通信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行业,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内蒙古信息通信行业持续优化网络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为自治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撑。
自治区通信管理局深入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我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持续推进移动网络深度覆盖。该局联合11个相关厅局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开展“信号升格 万兆启航 畅联北疆”专项行动的通知》,聚焦政务中心、文旅、医疗机构等11个重点场景,通过推动信号升格、感知升格、保障升格、能力升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支撑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截至2024年7月底,全区5G基站达到7.96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3.21个,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行政村5G覆盖率达到97.02%,工业园区5G覆盖率达到100%。
新时代同心逐梦,新征程凯歌以行。内蒙古信息通信行业将乘势而上、奋楫扬帆,为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