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套文化耀北疆

乌梁素海碧波荡漾飞鸟翔集。
位于磴口县境内的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
位于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岩画双神图。
巴彦淖尔市蓬勃发展的向日葵产业。
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境内的秦汉长城。
黄河湾步行街游人如织。
  □薛来

  阴山脚下,黄河奔流,孕育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多元、形态丰富的“几字弯”。从远古到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河套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祖国北疆。

  千古河套

  河套位居祖国正北方,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交往、交流、交融。这里的文明演化留下了清晰可辨的历史遗迹,石器时代的火石梁遗址、仰韶时期的明安川遗址、青铜时代的霍各乞古铜矿遗址等,都是早期人类在河套地区的生存见证。

  走进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早期人类使用的石斧、石刀、石镞等工具应有尽有。“这些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不仅体现了远古人类的智慧,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最初的石器到后来的青铜器,每一次材料和技术的革新都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一次飞跃。”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道。

  随着地球板块剧烈运动,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不断隆起,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逐渐形成。从此,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的峡口自北而上,在狼山折向东流,到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由峡谷南下,再到今陕西省府谷县的黄甫川口遇到大山,向东流回其原有轨迹上,在中国地图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几”字,而处在“几字弯”顶端的巴彦淖尔市将翻开崭新的篇章。

  自新石器时代始,农业经济已在河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夏商至秦汉时期,游牧民族在河套兴起。当时的游牧民族有鬼方、山戎、昆夷、薰鬻、猃狁、林胡、楼烦、匈奴等。由于河套地区水草丰美,千百年来,这里成为多个政权频繁冲突、交流融合最深的地方。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阴山南北、黄河两岸碰撞交融,既有古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蒙恬修筑长城,卫青、霍去病北拒匈奴,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等历史故事,也有近现代走西口、王同春开发水利、冯玉祥五原誓师、傅作义绥远抗战等动人史话。

  这里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先驱恩克巴雅尔最早在乌拉特草原传播马列主义,中共临河支部成立,垦区暴动,开挖总干渠、总排干,生产建设兵团战天斗地,防沙治沙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各民族共同戍边兴边固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烙下了鲜明的红色印记。

  千百年来,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移民文化、边塞文化在这里传承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和谐共生的河套文化。

  千磨万刻

  磨刻在沟壑石壁上的阴山岩画,是河套文化的典型元素,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画石山”的记载。阴山岩画题材涉及动物、人物、神灵、器物、天体等,现已发现150多个分布点,5万余幅,被誉为“千里画廊”。它真实地记录了河套先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是一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弥足珍贵的形象画卷,在世界岩画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有一个巨大的岩画主题展厅,除了展出大量岩画实物外,还通过图片、拓片、复制品、影像等展示了阴山岩画的全貌。徜徉于此,便不难体会国内外专家为岩画的丰富内容而惊叹——狩猎图、战争图、人面图、舞蹈图、祭祀图,日月星辰、穹庐毡帐、虎豹狼鹿、驼马牛羊……它们的身体是由长短和粗细不一的曲线组成,看似简单的线条却极尽写实,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巴彦淖尔市境内分布有赵、秦汉、汉外等5道长城遗址,总长度1020公里,有着“长城博物馆”的美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价值。绵延千里的长城,历经千秋岁月,向人们诉说着河套地区从烽火狼烟走向和平交融的历史故事,见证着文明薪火相传,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拿出‘千磨万刻’的韧劲和决心,深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倾力打造河套文化品牌,推进河套文化传承和发展。成立了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岩画研究所、河套文化博物院,举办了10届河套文化研讨会、8届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打开‘泛河套文化圈’视野,揭示河套文化一体多元的内涵,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推动河套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所长阮持领介绍。

  千年基业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33.5公里,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让河套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塞上江南”和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被中国灌区协会授予“节水型示范灌区”称号。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巴彦淖尔市考察时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赋予了河套文化极为宝贵的时代价值和精神特质,为弘扬河套文化带来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

  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50米长的数字屏幕上,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实时画面、河套灌区渠沟道枢纽工程实时运行现状、总干渠5座枢纽工程运行情况视频、河套灌区水量调度系统等各种实时监控画面和实时数据一目了然,先进的科技力量让人震撼不已。

  “去年8月初,我们在总干渠建设了各类信息采集设施256处,开发3个业务应用与管理系统,实现了总干渠全线信息化建设目标,为总干渠管理调度决策提供了智慧支撑。”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信息化处处长白淼指着“数字总干渠”显示画面说。从画面上可以看到总干渠关键水量信息、总干渠各闸口当日平均流量等系列详尽数据以及总干渠实时监控。

  为建立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体系,明确用水权归属,实现黄河水资源合理配置,2023年,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制定了《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用水权工作实施方案》, 将26.246亿立方米用水指标分解到2761个直口单元,颁发《引黄灌溉用水证》,实现了灌区农业供水计量渠道全覆盖。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明永续传承,也是一份“千年基业”。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自治区党委作出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决定,巴彦淖尔市高度重视,抢抓机遇,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市委五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等先后作出安排部署,制定了《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意见>实施方案》,全力做好河套文化研究阐释、宣传推广、精品创作等工作。召开了全市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河套文化研究工作推进会,聘任44位专家学者成立河套文化研究智库,出台《河套文化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发布16个方面的研究课题,成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河套基地、巴彦淖尔市北疆文化研究院,深入阐释河套文化的历史底蕴、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近年来,河套文化研究取得累累硕果。《河套文化论文集》《巴彦淖尔人文历史》《河套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创新发展》《做好河套文化“六篇文章”》等论著,精心磨砺,华章初绽;阴山岩画研究、长城保护利用研究和黄河流域饮食、戏曲研究等89项国家、自治区、市级课题,精雕细琢,成果丰硕;举办了河套文化艺术节、“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春涌河套”美术作品展、阴山岩画艺术展、全国向日葵摄影展、“温暖的嘱托”原创歌曲演唱会等活动,歌舞剧《乌梁素海》和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等文艺精品创作,精彩纷呈,繁花似锦。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五原黄柿子“火爆出圈”,“渡阴山”自驾游“一车难求”,巴彦淖尔市连续登上央视“西北地区租车率最高城市”“全国最受欢迎小众旅游目的地”榜单,河套文化知名度和巴彦淖尔市对外形象显著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巴彦淖尔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推动河套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让河套文化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版图片均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巴彦淖尔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法治
   第12版:乡村振兴
河套文化耀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