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拓展发展新空间

  【核心提示】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谋划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顺势而为,深度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和国际协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国内国际供给质量水平

  ●建设内畅外联、安全便捷的交通网,打造内外联通的开放物流体系,能够强力拉动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代建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决定》就对外开放作了专门部署,释放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强调突出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明确全面开放的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进而努力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这些部署为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是积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战略举措,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为经济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的主动作为。

  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具有对内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推进,以及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质量的大幅提升,内蒙古与俄蒙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开放型经济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也是潜力所在、空间所在。内蒙古要抢抓机遇、凝聚共识,把《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破立结合,破除阻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统领全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全局,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谋划推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整体性、全面性、长远性、重大性制度安排,需要统筹谋划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单项突破和局部突进是无法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的,更无法适应当下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发展要求。对于内蒙古而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的思路,梳理推动的抓手,在体制机制深度改革、口岸平台能级跃升、外向型产业提质升级和配套协同、基础设施联通、资源要素跨区域统筹、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区域协同互动等方面整体谋划、系统布局、协同推进,打通改革关节、疏通开放堵点、激活要素全盘。自治区党委、政府需要统筹部署、指导推动、督促落实,统筹安全和发展,推动各部门、各地区协调联动、有力有序推进,调动、整合各领域各方面资源和要素集聚融合、优化配置,通过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设计,把开放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提质升级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需要有大流量的经济活动支撑,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今后开放的重要依托和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来源和底气所在。对于内蒙古而言,要顺势而为,深度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和国际协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国内国际供给质量水平。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迈上新台阶,奋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改革创新加快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强化桥头堡建设和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存在对外开放依存度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外贸结构单一、进口资源落地转化不足等问题。推动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提质升级,内蒙古需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产业优势,抓住各种政策机遇,有效承接国内国际产业分工,加快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度参与新一轮数字化、绿色化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吸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拉动力强的制造业巨头入驻,促进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发挥区内区外联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效应,为持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发挥口岸平台重要载体作用

  形成边腹互动格局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对外开放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内蒙古着力从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口岸差别化定位、智能化改造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口岸建设,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化的口岸开放格局,向北开放的大通道更加畅通。下一步,要以实施自贸区创建工程为契机,充分整合沿边重点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口岸产业园区等资源,谋划建设一批高能级的双向开放大平台,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体系,为高质量连通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内外循环融合提供战略性载体。要充分发挥各类开放平台作用,积极提升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功能,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开放平台的差别化探索和系统集成创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另一方面,受土地资源、人口数量等因素的限制,口岸城市产业承载能力有限,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腹地提供支撑。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口岸上,要在我区腹地推动形成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沿边地区产业链向腹地延伸发展,建设口岸进出口加工“飞地经济”。要在产业基础较好、特色产业集群较为集中的呼包鄂地区、赤峰通辽地区建设口岸大宗商品进口规模和区内大宗资源落地加工产业集群,煤炭、铜精粉等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形成煤炭、有色金属等进口能源矿产品重要货物集疏运中心、资源转化区等,推动进口资源在腹地产业园区落地精深加工,加强资源转化,形成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的发展格局。

  建设内畅外联交通网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开放型经济重要的特征是资源的集聚集散、要素的融汇融通。建设内蒙古内畅外联、安全便捷的交通网,打造内外联通的开放物流体系,能够强力拉动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内蒙古横跨“三北”、东西狭长,对内经济联系以东西向为主,区外经济联系分别对应东北、华北、西北等地省区。对外经济联系首先体现在道路交通上,尤其是在铁路交通上。内蒙古对外开放的主要目标是处于正北方的俄罗斯、蒙古国,这样的区位特征更需要畅通南北向的经济通道。目前,内蒙古东部盟市还没有一条畅通南北的铁路,只能依靠大通道为主的公路交通网络联系南北经济,无论是从满洲里进出口资源还是区内资源流动,往往都需要绕经东北三省,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流动梗阻和要素外流。建议推动建设乌兰浩特市经突泉县连接科右中旗的铁路线,形成一条连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的铁路大动脉,沟通内蒙古东部南北向的经济联系,并入现有铁路网,延伸至锦州港,形成抵边达海的南北经济大通道,促进要素融汇畅通。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制度型开放是我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指向。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需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相较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制度型开放强调的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国内外衔接。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塑造一流营商环境,体现了改革和开放的内在统一。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考察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准,内蒙古可以参照这一评价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构建以有效市场为目标的营商环境,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要构建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用好国内国际两类规则,建设协同高效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提升涉外执法水平和效能,不断夯实制度型开放的法治根基,通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创新发展处副处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实打实干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理应如此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公益广告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确保改革正确航向
以基层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拓展发展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