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乌海,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是远近闻名的“乌金之海”。 如今的乌海,扬“煤”之长,向“新”而生,锚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两大基地,不断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近年来,乌海市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和自治区“六个工程”,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誓让“煤城”展新颜。
传统产业向新升级释放新活力
走进海勃湾产业园,在乌海宝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一期年产1万吨石墨负极材料项目现场,煤炭在延伸产业链中转变为高精尖产品的核心原料。
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以园区内相邻的乌海宝化万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针状焦为原料,经过复杂工艺加工,融合碳素、粉体、微观控制、电化学等多学科技术和多行业工艺,最终加工成微米级别的石墨类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这条“煤—焦炭—沥青—针状焦—负极材料”产业链赋予了乌海市煤基新材料产业更强的竞争力。
5月20日,乌海海关为乌海宝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出口货物石墨签发首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原产地证书,标志着乌海市新能源电池原料石墨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乌海市是国家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煤炭探明储量24亿吨,优质焦煤占自治区已探明储量的60%,是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基地。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倚能倚重的产业结构在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乌海市一度陷入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约束趋紧等困境。
直面发展难题,产业转型是出路。而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新旧动能稳步接续转换。
乌海市牢固树立“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立足资源而又超越资源”理念,力促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聚焦产业结构调整,乌海市先后关停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和洗煤厂,淘汰部分焦化产能,加速推进矿权整合、焦化产业整合重组、煤炭洗选加工行业垂直一体化整合,规划建设综合性煤炭产业园,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多种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
同时,乌海市大力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乌海宝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让煤炭转化为石墨负极材料;乌海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出普通炭黑、特种炭黑、超导炭黑,填补了乌海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特种炭黑的空白;中创联盛的沥青、恒业成的混炼胶、青石的高牢度分散染料也是该市煤基新材料产业的代表……如今,乌海市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煤基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传统工业要增强优势,走好转型升级之路离不开数字化赋能。乌海市立足工业基础特色和资源优势,将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为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抓手,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充分挖掘和释放数字化转型对新型工业化的赋能作用。
在海南区的乌海中联化工有限公司,企业智能生产令人眼前一亮。在电石炉车间,24台电石出炉机器人不惧电石炉的高温炙烤和粉尘侵袭,精确执行各项远程指令。该公司引进电石出炉机器人后,“出炉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远程控制手柄。目前,企业车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达到65%,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8.5%以上。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安全与经济效益。
据乌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李艳彤介绍,目前,乌海市已建成数字化车间4个、智能工厂1个。西北化学网、飞狮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驻企业达470家,累计上云企业4686户。同时,累计建成5G基站1929个,其中用于工业的基站达340个,为推动乌海市“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网络基础。
1月,乌海市成功入选2024年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盟市;4月,乌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发布。以此为契机,乌海市将用两年时间推动数智化赋能制造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128户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努力打造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高地。
新兴产业集群起势积蓄新力量
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原料,BDO可用于生产氨纶、化妆品、可降解材料、锂电池溶剂等多种产品,是世界上需求增长最快的化工产品之一。同时,它的推广应用对解决“白色污染”这个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在乌海市,BDO的大规模生产承载着地区的转型发展,乌海市还信心满满地提出:打造全球最大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
一块黑色煤炭、一瓶透明液体、一卷可降解地膜……走进位于乌达产业园的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全资子公司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中控室展台上可以直观地看到BDO上下游相关产品样品。
该公司依托乌海煤化工和乙炔化工产业集群优势,通过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构建起“煤—电—石灰石—电石—BDO—生物降解塑料—生物降解聚酯产品”完整产业链,是目前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BDO及可降解聚酯产品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已投产的年产38万吨BDO一体化项目填补了乌海市及自治区BDO产业空白。
近年来,乌海市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和关于“双碳”“双控”决策部署的有利契机,立足产业基础和消纳能力,坚持链群思维,将打造集风光氢储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可降解塑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链基地作为加快产业转型的主攻路径,全力推进建设。
目前,乌海市已批复BDO产能249.2万吨、可降解材料产能216万吨,引进东景、华恒、三维等8个BDO一体化及下游配套项目,已建、在建BDO产能160万吨,构建起BDO到氨纶,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医药、锂电池,聚氨酯树脂、纤维5条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路径,产业规模快速扩大,集聚效应日益突显,“BDO一体化生产基地”正在成为乌海这座新兴工业城市日益闪亮的崭新名片。
同时,乌海市全面布局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快推动能源绿色变革,全力打造集风光氢储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乌海市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庞大的电力消纳能力和应用场景。行走在乌海大地,在闲置屋顶、荒山空地、矿山渣堆,一组组光伏板装点而成的深蓝色“海洋”星罗棋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黄白茨煤矿、五虎山煤矿的排土场、采煤沉陷区等区域,实施“光伏+矿山生态修复”综合利用项目,实现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生态恢复、土地立体利用。为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乌海市在市内布局市场化并网项目,实现产业项目绿电物理连接;市外以“阿电入乌”项目为示范,初步形成市内外共同发力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格局。乌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速推进,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蒙西电网调峰能力,扩大电网接纳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容量;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源产业不断壮大;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推进增量负荷绿电配置、存量负荷绿电替代,合力打造千万千瓦级大型新能源基地和绿电替代合作示范区。
在这个过程中,乌海市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推进绿色能源消纳基地建设,并将此纳入全市全力抓好的12项重点工作。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乌海市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起势成势,可降解塑料、有机硅、光伏全产业链等特色产业链群提速突破,地区用电负荷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拥有庞大的电力消纳能力和应用场景,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乌海市已建成投产新能源项目22个,装机规模94万千瓦,已批复在(拟)建新能源装机规模175万千瓦,全部建成后,乌海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260万千瓦以上,预计2025年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超过35%。届时,乌海市的传统能源产业将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将更加完善,区域能源合作将更加紧密。
驭“风”而上、逐“光”而行、抽“水”蓄能,立足新阶段,乌海市蹚出一条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澎湃合力激发新动能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乌海市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贯彻落实“科技兴蒙”行动,构建起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动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在位于乌达产业园的内蒙古源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巡检员正在查看反应釜和各类仪表,并及时记录设备运行情况;智能仓库内,智能叉车正在搬运码放成品。
内蒙古源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乌达高新区首家医药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研发企业。其采用的“三合一”反应技术和催化剂激活套用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制造示范单位等荣誉。
“多年来,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耕技术研发领域,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公司拥有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该公司副总经理王伟介绍道。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主要载体。今年以来,乌海市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双提升”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研发成果“三清零”行动。目前,乌海市累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
位于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南产业园的内蒙古和利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企业,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线。其年产20万吨聚丙烯腈(PAN)原丝和10万吨聚丙烯腈(PAN)基高端碳纤维项目于2023年5月开工建设,总投资约111.5亿元,分三期建设,主要生产T400、T500型碳纤维和T700、T800型高端碳纤维。其中T800碳纤维是目前国际上能实现工业化量产的最高强度碳纤维,其抗拉强度达到了54.9亿帕,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公司生产部部长刘小东说:“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壮大乌海市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填补国内碳纤维需求缺口。”
近年来,一大批充满“科技范”的重点项目先后落户乌海市:赛思普科技公司“如意铁”、清陶能源科技公司固态锂电池、东景生物环保科技公司电子级γ-丁内酯(GBL)、恒业成有机硅公司高含氢硅油、永太化学公司锂电池电解质六氟磷酸锂、青石化学公司高牢度分散染料……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遍地开花,为乌海市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乌海市共建成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48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创新联合体9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3家、自治区级星创天地13家(其中国家级3家);2024年,全市安排“科技兴蒙”资金9589万元,较上年增长24%。乌海市正在逐步构建起以自治区级平台为引领,企业研发中心、创新联合体为突破口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
随着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突围,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乌海市的产业形象正在由“傻大黑粗”向“绿色低碳”转变。沐浴着冬日暖阳,向着既定的目标,乌海市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努力闯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