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多管齐下助推以赛促教回归本真

  ◎张西流

  最近,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不再接受15岁以下少年儿童参赛,不再对选手创新作品进行评价,对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违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

  近年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甚至沦为家长“鸡娃”的新战场,这不仅违背了大赛的初衷,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在家长的安排下,早早参与到科技竞赛中。这种过早的专业化训练,不仅剥夺了孩子们的童真,还可能让他们对科学产生反感。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过早地将孩子推向“竞技场”,只会让他们的心灵变得疲惫和麻木。

  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驱使下,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希望通过竞赛获奖,来为孩子的未来加分。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也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竞赛的优胜者,更是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纠正科技创新大赛低龄化和教育过度内卷的现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科技创新大赛的监管,明确参赛年龄和项目难度,确保大赛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同时,应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在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科技课程,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兴趣爱好,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探索和实践中自由成长。

  学校和社会也应承担起责任,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成长平台。除了科技创新大赛,还可以组织科学讲座、科技展览、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科学、热爱科学。同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家长会、讲座等形式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科技创新大赛真正成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健康自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科技
   第06版:评论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青春号
畅享非遗春节 共赴年味盛宴
向最难处攻坚
辣语
专项整治
店外摆摊不应只是“春节限定”
多管齐下助推以赛促教回归本真
让新兴运动赋能全民健身
燃旺冬季旅游这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