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三化”样本让 党员教育招招给力

  □本报记者  许敬  通讯员  梁旭武

  “老师用我们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案例介绍了土地政策,一下子就听明白了!”前不久,一堂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星光村火热开讲的专题党课得到当地党员和村民的连连称赞,授课老师通俗地讲解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像这样“干货满满”的党员教育课堂在化德县已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近年来,化德县以创新破题、以实践作答,通过体系化统筹,三级联动与多维调度夯实教育基础;全覆盖渗透,分类施教与技术赋能破解教育难题;实效化考核,制度约束与正向激励激发内生动力,“三步走”与“三个举措”双轨并行,探索出一套系统化、精准化、实效化的党员教育模式,为新时代党员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应具备系统性和规范性,化德县以“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核心,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各级责任分工。县级层面制定实施方案,乡级细化任务清单,村级结合实际拟定课程表,形成自上而下的教育闭环。同时,通过“每日一调度、每周一通报、每月一汇总”的线上线下协同机制,确保教育任务落地见效。这种体系化统筹既避免了“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又通过动态监管保障了教育质量,体现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

  针对党员群体多样化需求,该县创新“多管齐下”的教育路径:对基层党员开展集体培训和上门宣讲,确保教育“到村到户”;对流动党员开设“云课堂”,通过线上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对特殊群体成立送学小组,实现服务到家。

  将技术实践培训融入党员教育,也是化德县组织工作的一大亮点。通过组织专兼职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使教育内容与乡村振兴需求深度契合,既提升了党员能力,又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实现了教育实效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长顺镇刀拉胡洞村结合当地马铃薯种植特色产业推出了“田间课堂”,组织党员在农田边学习乡村振兴政策,边实践种植技术。刀拉胡洞村驻村第一书记曹都毕力格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按照这种方法选种育种,大家争取都实现高产。”

  此外,化德县将党员教育纳入党建责任目标考核,强化“第一议题”制度,建立严格的督查反馈机制,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倒逼责任落实。同时,通过积分管理、志愿服务清单等柔性措施,激发党员参与热情。这种“硬约束”与“软激励”的结合,既强化了纪律性,又调动了主动性,形成了教育的长效动力。

  化德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智芳介绍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党员学习偏好,开发互动式教育平台,增强学习黏性。同时,深化跨区域合作,共享优质师资与课程资源,推动党员教育从‘一域突破’向‘全域协同’迈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先锋
   第06版:2025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青春号
巴彦淖尔市凝“新”聚力促善治
“三化”样本让 党员教育招招给力
不误农时不负春
来“百姓顺心茶馆”,顺心!
党建联盟引领 口岸发展质效双赢
以优秀乡土文化滋养好民风
“引育拴用”全链条打造人才创新集聚地
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