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在巴彦淖尔市6.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曾经生活着多个部落的人民,在历朝历代更迭过程中,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各地文化和民俗风情碰撞渗透融合,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河套文化。
从地理位置看,河套地区自古就是各民族交汇融合之地,“胡服骑射”是民族交融的典范。
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阴山南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生存方式以养殖牛羊等游牧生活为主。各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创造了多种文化形态。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河套地区为赵国九原郡属地,赵武灵王发奋图强,在国内推行“胡服骑射”,其实就是教百姓仿效北方游牧民族的装束,学习骑马射箭等武术。公元前300年,赵国凭借阴山这座天然屏障,沿山修筑起一道长城,还在长城西端终点修筑一座古城——高阙塞。
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将这里作为要地。据《绥远通志》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蒙恬修筑直道,由距咸阳附近的云阳县(今陕西省淳化县北)甘泉山至九原郡(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全长1800里(约今700余公里),至公元前209年,直道竣工,成为纵贯南北连接关中平原与河套的交通要道。秦始皇实行车同轨措施,全国陆路交通规整统一。此后,通过戍边出塞,人口迁移,移民垦殖,将关中平原的农耕技术、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带入以游牧为主的河套地区。这是历史上汉民族向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一次大迁移,也是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也曾出现过一次人口大迁移,据《绥远通志》载:“公元429年,徙柔然、高车降人30万于漠南濡源与五原、阴山之间,幅员3000里,使之耕牧。”“公元641年,唐王朝迁十万突厥人驻牧丰州一带”,今巴彦淖尔境属关内道丰州辖地。这也是历史上两次人口大迁移至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积淀着深厚的“走西口”历史文化。从清咸丰六年开始,晋、陕人成批出塞谋生,时称“跑青牛犋”“走口外”。至清末民初,晋、陕、冀、鲁等地的人口,由于生活困难,为了谋生,不得不背井离乡“走西口”,寻求生路。他们主要通过归绥(呼和浩特市)、包头两个塞外的中转站,向河套地区扩散。由于河套北依阴山,南临黄河,有大量的土地可开垦耕种,相对优越的生存条件,吸引了一部分谋生的人口,后逐渐形成多个村落。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套地区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以蒙古族为主的人民以博大胸怀接纳“走西口”移民,天南海北、南腔北调的人们交错杂居,他们共同开荒耕种,互帮互助,商贸流通也日益兴起。
从历史遗迹看,河套地区是各族人民书写悠久历史文化之地,长城文化是民族交流的典范。人类文明总是蕴含在历史深处。河套地区的历史遗迹很多,既有阴山岩画、赵长城、秦长城、鸡鹿塞、高阙塞等历史古迹,也有套酿、面塑、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说阴山岩画是雕刻在岩石上的文化遗产,那么长城就是建造在阴山山脉的文化宝藏。阴山岩画是原始先民们用石器雕凿在阴山山脉岩石上的图像,分布地域广泛,题材涉及动物、人物、神灵、器物、天体等。这些题材来源于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些历史和遗迹见证着河套平原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各民族融合聚居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塞上粮仓和独具特色的河套文化,丰富了北疆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