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远古时代那抹彩

  □本报记者  高玉璞

  我们彩陶被喻为泥与火的结晶,新石器时代那抹涂在陶泥坯胎上的红色成为壮观的历史印记,有“史前艺术天花板”的美誉。

  远古先民们以泥为坯,再用天然矿物磨制的颜料在我们身体表面绘制图案,最后经过火烧成为器皿。颜料和泥胎融为一体经过高温后,这些图案的颜色便与时光凝固成永恒。

  盆是口大底小的器皿,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盆,盌(wǎn)也。”因为盆的主要用途是把它盛的东西分装到盘、碗等更小的器皿里,所以“盆”字由“分”“皿”二字组合而来。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是我们彩陶最繁华的岁月,制陶业比较发达,我便出生于那个高光时期,身高21厘米、口径28.3厘米、腹径29.3厘米、底径12.3厘米。

  那天,一位浑身沾满泥巴的匠人,用陶土做出了我的雏形——敛口卷沿,像含苞待放的花朵;鼓腹收底,似怀孕的月亮,又使用慢轮泥条筑成法将我做出“盆”的形状。

  慢轮泥条筑成法分为两种方法——泥条盘筑和泥条圈筑。泥条盘筑是把一根泥条一点点盘旋上升,直至成形;泥条圈筑是把一圈圈泥条重叠升高,直至成形。我是泥条盘筑法制作出来的盆。为了让我的盆底平滑,陶匠将还是泥胎的我放在平滑的器具上,内垫外拍,使我的坯体平整并且形成“盆”状,待晾到半干时又一遍遍仔细抹压,这样我的皮肤就更光滑、更漂亮了。

  陶匠觉得应该给我穿件“衣服”,便蘸着自己磨制的颜料在我上腹部绘制了一圈带状纹饰,这是风穿过白桦林的形状,又在旁边绘制了他常见的柳叶纹,还画了像猎人弓箭的窄条纹……你们可别小看我这件“衣服”,它的颜料来自天然的赭石、红土和锰土。

  最后,陶匠将我放进他们称为“窑”的一个洞里,在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将我蝶化。由于那时的技术有限,窑室密封不是很严,陶土中的氧化铁会被充分氧化,所以出窑后我们的肤色有的是橙黄、有的是禇红或黄褐,“衣服”呈黑色或殷红色。我的皮肤在窑火中淬炼为黄褐色,“衣服”的颜色呈黑色,给人以端庄大方中还带些许活泼的感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理应如此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仰韶陶纹越千年
艺术与文化的结晶
远古时代那抹彩
仰韶文化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