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为民生幸福“加码”

  □本报记者  杨柳  通讯员  吴影侠

  “平常买菜不方便,这豆芽够我吃好几顿了,太感谢了!”近日,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的独居老人李润生接过“陕坝大妈”送来的豆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事情追溯到不久前,“陕坝大妈”帮帮团成员王慧和伙伴们在走访时发现,社区内不少独居老人、失能家庭日常买菜困难重重。“咱们生豆芽吧!营养好、易消化还成本低。”王慧的提议得到热烈响应。说干就干,在“陕坝大妈”们的精心照料下,十几大盆白白胖胖的“爱心豆芽”长成,随后被分装成袋,送到有需要的群众手里。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杭锦后旗依托“两代表一委员”民情直通车、“企业码”等渠道,构建起“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服务机制。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交出一份份亮眼的“民生答卷”:由党员干部牵头组建的三道桥镇“瓜蔓蔓”志愿服务队打通农产品销售 “最后一公里”;“陕坝大妈”帮帮团的党员志愿者们用乡音俚语化解邻里纠纷;青年党员突击队在盐碱地上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党员干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担当,以“民情日记”记录百姓冷暖,用“红色代办”缩短服务距离,将“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用实际行动传递党的温暖。

  党建引领,服务升级。走进杭锦后旗政务服务中心,“党员示范岗” 的红色标识格外醒目,12345热线“民声直通车”等便民服务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就在身边”;“板凳议事会”成为收集民意的“金话筒”,党员干部与群众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倾听民意,心贴心解决问题;“党员包联结亲”机制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在党的惠民政策滋润下,杭锦后旗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改良”政策包,让“碱疙瘩”变成“吨粮田”;“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活动,推动各类人才组团发力,破解基层现实难题……杭锦后旗用一项项务实有效的举措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北疆文化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先锋
人大代表齐“充电” 解锁履职新思路
包头市强基固本锻造“硬核”组工干部队伍
党旗辉映,大漠诗韵励初心
直播助农
为民生幸福“加码”
“能上能下”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社区里有了一群“热心人”
涵养清风正气
筑好村级后备力量“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