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故宫琉璃瓦下静观云卷云舒,在敦煌壁画前凝视飞天衣摆,在苏州园林中聆听雨点叩响芭蕉叶的韵律……这些看似散落的坐标视角,实则描绘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谱,生动讲述着中华美学写就的宏大史诗。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写的《中国文化之美》,就像一本解码东方美的文字说明,用“品格”“艺境”“生活”3条线,把中华文明串珠成链,在古代与现代的对话中,讲述中国美学故事。
本书打破传统美学的学科限制,用跨界眼光搭建起一个特别的展示框架。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美在品格”部分,作者们把“文质彬彬”的君子理想、“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空寂澄明”的禅意融合在一起,呈现中国美学“尽善尽美”的道德基础。书中分析屈原“纫秋兰以为佩”的高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淡泊、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展现美学精神和人格修养如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美在艺境”部分则把重点放在艺术本身,从书法的“意在笔先”、绘画的“虚实相生”、戏曲的“程式之美”等方面,揭开中国艺术“以形写神”的独特审美特点。书中分析王维《雪溪图》“雪意茫茫寒欲逼”的意境,解读郭熙《窠石平远图》“咫尺千里”的空间营造,生动展示了中国艺术“境生象外”的美学追求。而“美在生活”中,作者将目光投向服饰、建筑、器物等日常方面,从唐代女性的“披帛”摆动、宋代瓷器的“雨过天青”、明代家具的“疏密得当”中,挖掘出“日用即道”的生活美学智慧。
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让古老的美学精神重焕生机?本书给出了极具启发性的答案。书中对“气韵生动”“中和之美”等核心概念的现代阐释,打破了将传统美学当作博物馆展品的陈旧观念,使其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美学范式。以“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为例,书中既追溯其哲学源头,又关联当代生态美学,指出“道法自然”的智慧对破解环境危机的启示价值。
书中古今结合的解读方式,在“器物巧美”一章尤为凸显。作者以红山玉龙的“C型曲线”、后母戊鼎的“饕餮纹饰”、三彩骆驼载乐俑的“动态平衡”为切入点,剖析其艺术价值,揭示古代“器以载道”的造物理念。书中特别强调,这些器物的美学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当时的科技水平、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相互交织,构成完整的文化生态。
在语言风格上,作者们摒弃晦涩的学术术语,转而采用生动质朴的语言。描述敦煌壁画的色彩体系时,用“土红的厚重、石绿的明丽、群青的深邃”画出一幅“流动的色彩交响”;赏析昆曲《牡丹亭》时,用“游园惊梦”的唱词引出“情至深处即为美”的艺术真理。这种“以诗解艺”的方式,让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实实在在。
作为一本通识读本,本书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寻得了巧妙平衡。书中近200幅插图堪称一场视觉盛宴:从甲骨文的“象形之美”到《兰亭序》的“飞白之韵”,从永乐宫壁画的“青绿山水”到苏州园林的“借景造境”,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绽放光彩。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读者得以跨越时空,触摸到中国之美的温度和肌理。
本书站在多元视角谈美、讲美、呈现美,宛如漫步在五千年历史长河,又似踏入美学殿堂。博雅国学、中和礼仪、音乐正声、诗国情韵,各美其美;书法灵韵、丹青妙意、纹饰内蕴,色彩雍容;衣冠华彩、舞台芬芳、营造神功,器物巧美……一幅幅精妙的美学画卷徐徐展开。书中既展示美的物质载体,亦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人的智慧遗存成为今人的传承脉络、未来的文化瑰宝。正如书中所言:“中国美学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生命的修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之美》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场触及心灵的美学启蒙,一次贯通古今的精神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