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李秀辉:为后人多留一片绿荫

  □本报记者  薛一群

  5月27日,在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嘉辉苗圃基地,樟子松傲然挺立,云杉苍翠欲滴,五角枫花开正茂,共同勾勒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0多年前,刚开始建立苗圃基地时,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除了黄沙什么都没有,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本来需要半个月就能盖好的房子硬是耗了两个多月才完成。”科左后旗甘旗卡嘉辉苗圃基地负责人李秀辉说道。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黄沙起,落雨全是泥。这是过去甘旗卡镇好力保村的真实写照。昔日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的沙地,如今成了草木繁茂、郁郁葱葱的苗圃基地,一株株苗木筑起绿色屏障。而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李秀辉15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2010年,李秀辉将自己的创业梦想与为家乡植树增绿紧密融合在一起,建立了科左后旗甘旗卡嘉辉苗圃基地,生产经营樟子松、云杉、芍药、蒿柳、五角枫、杨树苗、榆叶梅等10余种树苗。

  创业初期,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了李秀辉一个“下马威”。由于缺乏种植经验,李秀辉只能依靠土办法,走了不少弯路,最初种植的一批苗木大多未能成活。白天,李秀辉扎根沙地,一片片地巡视,逐棵检查苗木,不停歇地浇水锄草、守护苗木。夜晚,李秀辉就打开专业书籍资料,挑灯夜读,钻研栽培技术,掌握科学的种植养护方法。

  “苗圃的土地原来非常不好,都是沙坨子,无奈,我只好用铲车铲平沙坨子,改良土壤。我们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苗圃的环境不仅大大改善了,树苗也很受欢迎。”李秀辉说。

  日复一日,李秀辉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甲缝嵌满泥土,她用皴裂的双脚丈量家乡的山野,在一路学习、摸索中,李秀辉从“门外汉”蜕变成远近闻名的苗木培育“土专家”。

  “种树一年到底就4件事,春天育苗、夏天种树、秋天补栽、冬天防火。”李秀辉用最朴实的语言概括着年复一年的坚守。15年间,李秀辉以沙坨子为伴,以树木为友,先后造林1.6万亩、栽树96万余棵,樟子松、云杉等10余种苗木畅销市场,为周边学校、城镇提供绿化苗木和硬化服务,走出了一条“沙里生金”的绿色发展之路。

  李秀辉深知,防沙治沙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富民产业。苗圃基地的育苗产业不仅创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成了当地村民家门口的“就业站”。

  在苗圃基地,十几名工人正忙碌地取苗、包扎树盘土、装杯,挖坑栽种苗木。在基地门口,李秀辉则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工人将精心培育的几十棵树苗装上货车。

  “李姐一有活儿就叫我们,我们来苗圃干活,一个月工资4000多元,在这里干活不累,还能给儿女减轻负担,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在嘉辉苗圃基地打工的一位村民笑呵呵地说。

  15年来,李秀辉的苗圃基地累计提供了1200余个工作岗位,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曾经蹬着自行车往返苗圃基地的打工者,如今有不少已经开上了小轿车,搬进了新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黄沙漫漫到绿海滔滔,李秀辉用一双手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为子孙后代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正是像李秀辉这样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挥洒汗水、鏖战风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十余载,青丝变白发,但风雨从未消磨李秀辉防沙治沙的斗志。谈起未来的发展计划,今年62岁的李秀辉目光坚定、干劲十足,“只要还能干,就一直干下去,为后人多留一片绿荫!”李秀辉计划探索复合型苗圃经营新模式,打造集苗木、花卉及中蒙药材种植为一体的苗圃综合体,不断丰富苗木品种,为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供可靠的苗木保障,助力当地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同步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赤峰
   第07版:兴安
   第08版:公益广告
青山区300多个“街角新家”温暖新就业群体
包银高铁内蒙古段铺轨完成
呼和浩特牛乳制品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名单
全国书法名家作品交流活动在乌海举行
借光治沙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书画展开展
家校同努力 学好国通语
呼和浩特机场加密至乌兰巴托航线
内蒙古15.7万名考生奔赴考场
兴安盟27条硬核举措助企惠企
李秀辉:为后人多留一片绿荫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