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小市场”托起“大民生”

  □本报记者  梅刚

  晨曦微露,乌海湖畔,海勃湾零工市场的电子显示屏已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5月19日一早,58岁的木工刘大哥像往常一样来到海勃湾零工市场大厅。他抖了抖手套,目光紧紧锁定在滚动播放的招工信息上。“海南区西来峰焦化厂要小工5人,260元一天。”这条信息让刘大哥眼前一亮,他立即到服务窗口完成了报名登记。这座利用政府闲置资源打造的零工市场,正在拓宽当地零工群体的就业渠道。

  “过去,零工人员都在马路边‘趴活’,晴天头顶烈日,雨天浑身湿透,还经常遭遇欠薪纠纷。”海勃湾零工市场负责人范里说,现在他们有了这个“家”,工作和生活有了保障。

  步入占地2800平方米的零工市场,服务大厅设有1个人社业务综合受理窗口、1个政策咨询台和岗位发布、招聘洽谈、网络直播、培训咨询、法律维权、娱乐休闲等功能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招工信息和就业创业政策,工作人员正为零工人员讲解工伤保险政策。免费工具间内电钻、铁锹等10余种工具整齐摆放。“这些都是免费提供的。”管理员边说边查看租借信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海勃湾区加大零工市场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让零工群体感受到城市的温度。“这些创新举措为从事零工、短工、兼职等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保障。”乌海市人社局局长薛峰说,乌海4个零工市场运行2年来,已构建起覆盖全市13个镇街道、64个社区行政村的三级服务网络,累计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及其他就业群体28万多人次。

  “今天已有20多位零工人员通过我们海勃湾零工市场的介绍成功对接务工。”乌海市海勃湾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任培军说,市场为每位前来登记的零工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零工姓名、电话和技能特长,并开通就业创业政策查询、劳动保障维权服务功能,还征集务工人员在子女上学、临时救助等方面的需求,帮办代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如今,乌海市这些充满温度的零工市场已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亮丽名片。在这里,每一个就业机会都被认真对待,每一位劳动者的尊严都被悉心呵护,生动诠释了“小市场”托起“大民生”的美好愿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盟市专线
   第06版:出彩
   第07版:阿拉善
   第08版:乌海
数说
增进民生福祉的内蒙古温度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小市场”托起“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