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探寻中国龙

  做个龙挂坠
  仔细观察
  红山文化玉龙
  龙年大吉
  “2024年是甲辰龙年,大家知不知道,中国最早龙的形象是什么样?”……2月3日,北方新报小记者俱乐部的萌娃们走进内蒙古博物院,参加博物馆里过大年“北疆龙吟贺新春”活动。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习“龙”知识,寻找“龙”文物,制作“龙”文创,感受中华“龙”文化。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龙,中华民族的象征。那么,龙的形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小记者们首先走进《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这里展出了数百幅祥龙题材的文物艺术品。大家一边参观,一边倾听讲解员详细介绍中国历史上龙的来源及形象演变: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形象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此后龙的形象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马头、鹿角、蛇身、鹰爪的中国龙形象逐渐得以固定,并区分出三爪、四爪、五爪龙,在不同历史时期,龙爪数量与象征意义都有所变化,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龙的形象演变后,小记者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近距离看一看文物上的“龙”到底长什么样。在北疆印记展厅,大家寻找玉器、壁画、瓷器、服饰等文物上的“龙”形象。映入眼帘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形象酷似英文字母C,又名C形玉龙。各朝代的文物中,一只只形态各异的龙,或出现在瓶身,或出现在把手、带扣、服饰上。还有引人入胜的“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故事,龙被视为权威和地位的象征,大家了解到古代皇帝身穿五爪龙袍,而其他皇族身穿四爪龙袍的来源。

  “龙的故事太有趣了,我学到好多新知识。”小记者路至诚属龙,今年12岁,从小便对龙的故事感兴趣,最令他高兴的是,大家亲手制作了“红山玉龙”树脂挂坠,把属于自己的龙年饰品带回家。在青少年探索营地,讲解员教大家用自由树脂捏出龙身和龙头,然后涂色、固色、安装挂绳……一件件精美的玉龙挂坠出炉了。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助理馆员李翎瑄介绍,从小年至春节期间,内蒙古博物院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精心策划准备六大系列19项160场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包括与“龙”共舞、国宝灯谜、龙年讲堂等,除突出“龙”主题,还突出传统文化韵味,希望游客在博物院里感受到不一样的北疆年味。文·摄影/草原全媒·北方新报记者  刘  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小记者
   第05版:天下
   第06版:钩沉
   第07版:健康
   第08版:体坛
探寻中国龙
◎小记者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