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个本意,师最重要的义项就是指老师了。韩愈《师说》中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为什么又叫老师呢?有两种说法。一说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一直沿用至今;一说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两种说法都有些道理。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颇多,除老师外,还有以下几种:
夫子,这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尊称。夫子有饱学之士的意思,孔夫子这个教师的祖师爷自然当之无愧。
西席、西宾,据说汉明帝刘庄常到太常府内,听启蒙恩师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汉明帝安排桓荣坐西面东的坐席,以示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师长,这可不是现在军队的首长,而是古时候教师的尊称之一。
山长,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讲学,受业者众多,人们尊之为“山长”。此后,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亦称“山长”。久而久之,“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先生,这是古代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后来延伸为对所有老师的尊称。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代始,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来成为老师的尊称。
师父、师傅,这两个词语音、语意相同,来源却不一样。师父源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简称师父;而师傅则源自官职太师、太傅、少师、少傅,或为辅佐国君之官,或为教导太子之官,或为虚衔,统称为师傅。(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