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曹操的咏冬之作

  按《说文解字》所言,“冬,四时尽也”,冬天是四季的尽头,预示着一年到头。晋代陆机的那句“历四时之迭感,悲此岁之已寒。抚伤怀以呜咽,望永路而汍澜”,不知引发了多少吟风弄月者的共鸣,但是曹操与众不同,他写道: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所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二解(章),题为《冬十月》。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兵北征凯旋,途经碣石等地,借汉代乐府的曲调名写下这组诗,艳(序)下四解(章),各自成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是第一解(章)《观沧海》和第四解(章)《龟虽寿》。曹操落笔勾勒出北方的初冬画面:初冬十月,寒风徘徊,天气肃清,霜浓如雪。接下来分别描绘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动物在严寒来临后的反应:清晨鸡叫,鸿雁南去,禽鸟潜藏,猛兽栖息。而后又聚焦于人们的行为:将农具收拾好,在场院堆起庄稼,旅店整饰开张,以接待过往的客商。寒冬能如何?战争又能如何?“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无论曹操是否读过这句话,我们仍能感受到那带着期许痕迹的祥和与安宁,以至于最后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句套词,好像也生发出了别样的从容——这或许是古代政治家的人生追求吧?

  不知道是不是居安思危的心理使然,曹操笔锋一转,写下第三解(章)《河朔寒》(又名《土不同》)。他的目光聚焦于黄河以北的河朔地区:乡土不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蘴藾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前四句只表达了一个中心:冰天雪地,寸步难行。由此他想到人民因贫穷而烦恼,争斗容易造成祸凶,常常为之叹息,心中是一阵阵的忧伤和悲痛。《河朔寒》沉郁慷慨,情真意切,扣人心弦。

  曹操流传至今的诗作不多,只有二十余首。咏冬之作,当以建安十一年(206年)征讨高干、途经太行山羊肠坂道时所作的《苦寒行》最为突出。前五句是:“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蹄。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不讲豪言壮语,不表英雄气概,只用质朴的笔触写太行之“巍巍”、道路之“诘屈”、树木之“萧瑟”、雪落之“霏霏”,以此烘托行进的艰难。紧接着的两句让人看到曹操那平凡的心:“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原来他也会想家!曹操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豪杰,必有其非凡之处,面对苦难,非但不会因顾及个人感受而屈服,还流露出同情和关切:“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士兵在风雪交加的征途中食宿无依的情形,仿佛再现于眼前,读来气韵沉雄,形象生动。如果说前面都是真心的关注,那么结尾的“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就可以视为曹操的志向了,字里行间的悲悯与胸怀天下的豪情相交织,荡气回肠。

  这不仅是诗的魅力,也是冬的魅力。在艺术风格上,曹操其人历来争议颇多,然而并不能否认他的作品不尚藻饰,朴实无华,气象直似三冬。年年都有冬,《礼·月令》云:“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我们不妨读读曹操的这三首诗,他用旧乐府写出了新篇章,影响至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闭塞”于旧的冬天?(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关注
   第04版:天下
   第05版:体坛
   第06版:文化看点
   第07版:健康/广告
   第08版:广告
曹操的咏冬之作
岁末听雪落 心中有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