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爱喝含糖饮料的孩子,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校园内,含糖饮料已经悄然成为“隐形主食”。尤其是奶茶,香甜可口,几乎成了很多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标配”。然而,这种生活方式虽然让味蕾得到了短暂的满足,但是会带来一系列严峻的健康问题。

  含糖饮料不仅热量高,还会对青少年正在发育的身体和尚不成熟的代谢系统构成全方位的挑战。那么,如何帮助青少年抵挡“甜蜜诱惑”,拥抱健康生活呢?

  隐匿的“健康杀手”

  含糖饮料是指在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了游离糖(如蔗糖、葡萄糖等)的饮品,包括碳酸饮料、调味果汁、能量饮料及各种奶茶和甜味茶饮。很多人误以为,果汁比碳酸饮料健康,但实际上,市面上多数果汁饮料的含糖量并不比可乐等饮品少。此外,为了模拟“奶香”,商家普遍使用植脂末代替牛奶。植脂末含有大量反式脂肪和饱和脂肪酸,不仅会损害心血管健康,还与内分泌失调、肥胖和不孕不育等疾病有关。

  青少年长期摄入高糖饮料会导致能量摄入远超日常消耗,引起脂肪积聚、体重上升,更严重的是会诱发一系列慢性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特别是在青少年这一发育关键期,糖分还可能对骨骼发育、激素平衡和免疫系统产生持久影响。

  高糖饮食造成系统性损害

  1.促进肥胖与脂肪异常积聚。摄入多余糖分后,若不能及时被身体代谢,会以脂肪形式储存在肝脏与腹部。这不仅增加肥胖风险,还可能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或脂肪性肝炎。

  2.诱发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持续的高糖摄入,会不断刺激胰岛素分泌,使胰腺处于长期高负荷状态,最终会造成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糖尿病前期乃至糖尿病。

  3.损伤心血管健康。糖类代谢紊乱会引起血脂异常、高血压与慢性炎症状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4.影响认知功能与学习能力。研究发现,高糖饮食会干扰大脑中负责记忆与决策的区域(如海马体)神经元连接,影响专注力和学业表现。

  此外,青少年喜爱的饼干、蛋糕、雪糕等加工食品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会添加大量的糖,还会添加大量油脂、人工香精、色素和防腐剂等。这些加工食品缺乏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和微量营养素,其高能量、低营养密度的特征,加重了青少年营养摄入不均衡的问题。部分零食中使用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糖瘾背后的情绪密码

  很多青少年说,自己知道含糖饮料对身体不好,却总想喝。这种现象的背后,不仅有味觉的依赖,更有心理问题的投射。学业压力大、社交关系复杂、情绪波动大,使得甜食成为青少年短期情绪释放的“避风港”。

  心理学研究显示,青少年受焦虑、孤独等情绪的影响,更易选择高糖食品来安慰自己,若不进行干预,可能会造成饮食紊乱,甚至出现抑郁倾向。此外,糖类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迅速提升血糖水平,促使大脑释放大量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与快乐、奖励密切相关,是大脑产生愉悦感的重要机制。每一次摄入甜食带来的“奖励”都会强化大脑对糖分的渴望。

  循序渐进  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彻底戒除含糖饮料,对青少年而言难度较大,可采取“逐步替代、习惯重建”的策略。

  从“全糖”过渡到“低糖”或“无糖”,逐步降低奶茶中的含糖量。

  饮用天然饮品,如自制柠檬水、无糖茶、低脂牛奶等,有助于在口感满足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

  选择富含膳食纤维与蛋白的零食,如坚果、水果、酸奶等,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减少饥饿感。

  养成规律饮食与运动习惯,每天进行户外锻炼,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与情绪稳定性。(据《学生健康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关注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看点/广告
   第07版:健康
   第08版:体坛
爱喝含糖饮料的孩子,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眼睛缺水,滴眼药水管用吗?
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