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搭建破解信息壁垒
“参与的高校总共139所,985、211合起来69所,军校11所。”内蒙古自治区全国高校招生推介会理事长杨磊在咨询现场穿梭忙碌。在他眼中,这次推介会承载着双重使命。其一,为考生打通与高校直接对话的桥梁;其二,它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资源融合的关键一步。
在推介会专场宣传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负责招生的毛老师面前摆着特殊的“武器”——印有AI咨询二维码的册子。“扫一扫,宿舍环境、转专业政策、双学位课程,全都能实时查询。”声音已经有些沙哑的毛老师点着宣传页解释道。
不远处的南京农业大学展位上,研究生小邓正向考生家长分享自身经验:“一定要选择真心喜欢的专业!”作为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在这所大学就读的“过来人”,小邓见过太多因匆忙选择而遗憾的事例。
专业前景成焦点战场
理科考生高菲挤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咨询台前,指尖划过招生简章上的专业列表。“我担心被调剂到冷门专业。”她向招生老师坦言,分数线尚未最终划定,但“转专业或修双学位”已成为她应对不确定性的策略。这种未雨绸缪的焦虑并非个例——在211高校聚集的区域,家长们反复询问就业率、升学数据,专业“冷热”之辩在每一个展位前展开。
东北林业大学的罗老师被家长层层包围。今年该校首次采用“一学院负责一省份”的精准招生模式,罗老师所在的材料学院专攻内蒙古区域。“学生最关心两件事:能不能进我们学校,能不能进心仪专业。”他快速翻动着录取数据手册,“去年排名七八千较稳妥。”
政策东风点燃从军热
咨询区北侧,11所军校的展位组成一片独特的“方阵”,热度竟不输传统名校。“包括今年5月新批的3所军校,这次全部到位了。”杨磊特意指向这片区域。距离高考提前批志愿填报仅剩两天,军校的招生老师被家长团团围住。
一位父亲替儿子询问体能测试标准,手机里存着刚查到的分数截图;旁边母亲则专注记录着“定向培养军士”政策要点。政策东风叠加填报时间窗口,让携笔从戎的梦想在这一刻变得触手可及。“孩子从小想当军人,新批的军校增加了机会!”一位父亲擦着汗说,手中的宣传单已被捏得微微潮湿。
双向奔赴的成长
招生推介会背后,是教育逻辑的深层变革。从单一维度的分数匹配,转向对个体发展路径的全面关怀。
临近中午,几个学生仍围着南京农业大学的邓学姐追问专业细节。邓学姐翻出手机相册展示校园生活照:“看,这是我们农学院的智慧大棚,喜欢植物的话这里就是乐园。”一位男孩盯着屏幕上翠绿的菜苗,眼睛亮了起来。
139所高校与千百个家庭的相遇,已在6月的青城埋下希望的种子。当考生学会在分数之外审视未来,教育的意义正逐渐回归本真。
文·摄影/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王树天 实习生 李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