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高考放榜日:分数后的青春选择题

  6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全国高校招生推介会首场活动在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举行。记者现场采访了多名考生,第一时间了解他们在分数揭晓时刻的心情和报考方向。

  【落差】预期与现实的碰撞

  考生李泽的591分与预期仅差1分,但排名落差影响了他的法学梦:“西南政法、西北政法没有希望了。”这种“分数达标而位次降低”的困境,折射出高考激烈的竞争态势。

  考生包杰的585分的成绩落在预估区间下限,他认为:“题目难度变化会影响整体分数分布,但排名不会骗人。”这位计划报考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的考生,已研究透“分数贬值”的原因,中高分段考生密度增加,同分位次必然下滑。

  在推介会上,考生王曦带着527分的成绩咨询院校,她轻轻呼出一口气——比预估高出10多分,却仍忍不住嘀咕:“英语题太简单了,成绩却没达到预期。”

  考生李可可虽然得到551分,但排名比联考时下滑的现实,让这个梦想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女生有些为难。

  而在校园另一端,考生赵彬看着586分的成绩单告诉记者:“对答案前还想着冲600分呢。”

  【选择】在理想与现实间走钢丝

  招生咨询区人潮中,学子们手握分数条展开专业博弈。

  王曦在宠物医学和影像技术展位前流连,这个拒绝纯物理和计算机的女生坦言:“510多分的预估让我不敢奢望好专业,现在527分算是意外之喜。”她的报考策略代表相当部分考生心态:先规避调剂风险,再考虑转专业或双学位路径。

  李可可的焦虑更为具体。551分悬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历年录取线边缘,她在一所高校展位前反复确认:“这个分数段去年能录到第几志愿?”招生老师快速翻看数据册,周围的家长伸长脖颈紧张地等待答案。

  而赵彬的军工目标则面临不同考量。“分数够不上顶尖院校,但相关专业还有很多选择。”他翻看着复合材料专业介绍,眼神在军工情怀与现实分数线间反复游移。

  【妙招】个个都有解压“锦囊”

  在记者采访中,5位考生不约而同形成“动静结合”的备考哲学——静态的知识获取搭配动态的情绪释放。其中3人将音乐作为解压载体,折射出Z世代特有的情感调节模式;而班主任、球友、歌友构成的支持网络,则成为学生们特有的“心理安全垫”。

  王曦表示,学习要紧跟学校节奏,课堂消化为主,课后只需巩固笔记。压力大时可以找班主任诉说,帮助调解。

  李可可则依靠题海战术,信奉“量变引起质变”。压力大时约好友KTV嘶吼几小时,“唱完《泡沫》又能做三套物理卷”。

  赵彬也对做题情有独钟,认为要从高二开始多刷高考题,高三保持做题手感,考前两天每天做一套相关科目卷子。压力大时会多听音乐多运动,足球场狂奔至深夜,“带球冲刺时把压力想象成守门员”。

  包杰则认为,化学生物要多看课本,手写笔记比教辅更适配自己。压力大时,听歌、唱歌。

  【启程】点亮人生新航标

  当日,随着推介会接近尾声,几位考生已经制定好了报考策略和假期计划。

  包杰分享着他的报考哲学:“除非特别喜欢,别太早定专业。”他建议学弟学妹在备考时,目标要定得高一点。假期,他计划学习一门外语比如韩语。

  王曦计划纵情山水,打算去贵州玩漂流,用激流冲刷备考疲惫。赵彬想去西藏旅游,要研究一下进藏攻略。李可可把目光集中到眼前,计划好好看专业,报好学校和专业。

  高考放榜日的呼和浩特第一中学,分数带来的思考,正转化为更具建设性的力量。这些很快与预期和解的考生们,带着或欣喜或遗憾的分数,走向更为辽阔的人生考场。

  文/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王树天  实习生  李  雪   王佳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高考特刊
   第05版:高考特刊
   第06版:高考特刊
   第07版:高考特刊
   第08版:高考特刊
   第09版:高考特刊
   第10版:高考特刊
   第11版:高考特刊
   第12版:高考特刊
   第13版:天下/高考特刊
   第14版:风铃
   第15版:健康/广告
   第16版:体坛
高考放榜日:分数后的青春选择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