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山家住苏尼特左旗达来苏木巴彦额尔敦嘎查。“边境线离我家夏牧场20多公里,离冬牧场只有四五公里。”张金山说,“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去巡边,对这附近39.2公里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
张金山的母亲额尔敦其木格是“国家的孩子”。1958年,还不到两岁的额尔敦其木格从安徽省被送到苏尼特左旗,巴彦额尔敦嘎查的一位蒙古族额吉收养了她。额尔敦其木格在草原上茁壮成长,19岁时加入苏木的“铁姑娘队”,开始参与巡边护边工作。
许多“国家的孩子”长大后,都和额尔敦其木格一样,为守护边境安宁贡献力量。在他们老去后,又将巡边的接力棒交给子孙,薪火相传守边固防。
张金山在15岁时,也骑上小马,跟着母亲一起沿着边境线巡逻,这一巡就是30多年。额尔敦其木格曾经和张金山说:“要把930号到933号界碑当成咱自己家一样看护好,替我报答国家的养育之恩。”
张金山将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作为党员中心户,他充分发挥“上联支部,下联党员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加纠纷调解、隐患摸排、政策宣讲等工作,这些年来累计巡边里程超过2万公里,他所负责巡逻的区域从未发生人员、牲畜越境和非法采挖等情况。
“以前我的母亲挎着步枪,骑马巡逻,现在我们用上智能巡边手机,每个季度还有专业培训,提升护边员综合素质。”张金山说,“在这么多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一定要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生活在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苏木呼格吉勒图雅嘎查的乌尼孟和,是家中第三代护边员。他的姥爷是骑兵战士、母亲是“国家的孩子”,他守护在姥爷和母亲守过的边境线上,不仅作为护边员筑牢安全屏障,还作为党员中心户、致富带头人,为兴边富边贡献力量。
乌尼孟和家距离边境线不到10公里,在他家草场上的一座蒙古包里,常传出热烈讨论声。乌尼孟和作为党员中心户,负责联络周边18户牧民。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组织周边牧民一同学习惠农惠牧政策、交流产业发展经验。
最近,“畜牧业转型”“生态旅游”等成为乌尼孟和与周边牧民交流的重点话题。乌尼孟和家通过少养精养羊群、发展生态旅游,逐渐摸索出一条致富路,他将自己的发展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乡亲们。乌尼孟和说,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守边固边的动力就更强了。
乌尼孟和一家三代守边70多年,如今他常用父辈的故事教育3个孩子,希望将守边的接力棒传下去。许多听着父辈守边故事长大的“国家的孩子”的后代,正在将守边固防工作一代代传承下去。
苏尼特左旗洪格尔苏木乌日尼勒图嘎查牧民胡日勒吉日嘎拉的爷爷是“国家的孩子”,父亲曾是护边员。胡日勒吉日嘎拉曾在武警部队服役,退伍后进入大学学习,去年毕业后回到牧区帮父母打理草场,正在积极申请成为一名护边员。
在胡日勒吉日嘎拉家中,摆放着父亲连续3年获得苏木优秀共产党员的奖状,父亲就是他的榜样。他说:“我曾有机会留在城市,但还是选择回到家乡,我想像我的父亲一样,在边境线上继续守卫家园。”
(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