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碧水绕城 清水入黄

  □本报记者  张慧玲

  呼和浩特市大黑河河道修复及污水处理净化工程运行以来,河道生态涵养功能明显增强,水质稳定提升到地表水IV类标准,累计生态修复面积达139万平方米——

  云水倒映,水鸟盘旋,林木斑斓——初冬时节,行走在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畔,入目即是诗画。

  大黑河是黄河在内蒙古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被誉为呼和浩特的“母亲河”,在呼和浩特市境内全长149公里。

  过去,由于河道上游入境水资源量减少,入河水质不达标甚至部分污水直排入河等原因,河道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呼和浩特市锚定“河畅、水清、岸绿、村美、业兴”建设目标,努力将大黑河建设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河。

  2021年,呼和浩特市制定《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和《大黑河清淤及淤泥处置方案》。从当年7月至2022年3月,大黑河8.62公里河道底泥清理工作全面完成,由此,困扰大黑河30年的底泥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水质得到改善,河道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周边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然而,由于除洪水期外基本呈断流状态,大黑河形成了多处死水坑。“大黑河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其面临的断流问题在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大黑河尾水湿地净化工程项目负责人庞建国说。2023年4月以前,大黑河4.5公里的治理河段断流成了12处浑浊不通的臭水坑。

  如何让渠水清如许?2023年4月,呼和浩特市大黑河河道修复及污水处理净化工程项目开工。项目分为大黑河蒙牛大桥103省道段河道修复工程和黄河流域大黑河首创春华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净化工程两部分。具体包括对主河槽、顶道路与穿河漫水路的开挖与贯通,上游引水工程、泵站配水工程、湿地净化工程、退水工程等项目。

  “河道生态基流不足,补水不能‘靠天吃饭’!”为了解决工程掣肘的“缺水之困”,承担大黑河河道修复及污水处理净化工程的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响应国家“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的环保要求,综合城市用水情况,决定向上游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借水”。

  “借水”就是将不能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处理厂的达标尾水进行净化,然后作为水源补充给大黑河。

  “我们不但要实现河道内有水,还要最终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目标。”庞建国说。

  路虽远,行则至。项目建设者参考国内工程案例,结合大黑河滩涂宽阔、河道与河槽高差大等特质,为其量身订制了一套“荒漠区河流生态修复系统”。

  “荒漠区河流生态修复系统”包含多种先进的处理系统,就像是给尾水装上了多层“净水滤芯”。作为首层“净水滤芯”,土壤渗滤系统通过土壤的自然过滤作用,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第二层“净水滤芯”是仿自然强化湿地系统,它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进一步净化水质;最后一层“净水滤芯”生态净化塘系统,通过水体的自然循环和生物净化作用,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们参考北方地区水体换水周期的经验,结合各净化单元实际需求,测算确定了4万立方米每天的处理规模,以及11天的最短换水周期,从而有效保证河道水质和水动力条件。”庞建国说,同时在生态净化塘里种植了13种约6万平方米的沉水、挺水、漂浮植物,以通过高覆盖率的植物群落构建“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确保工程实现吞“污”吐“清”。

  “工程运行后,每年有效削减入河化学需氧量73吨、氨氮3.65吨、总磷0.73吨,依托这套‘净水滤芯’的重力自流特性,一年可节约运行维护费用1000余万元。”玉泉区水务局局长闫映巍自豪地说。

  “目前,河水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平均消减25%以上,水质稳定提升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建设目标。”庞建国得偿所愿。

  2023年,大黑河12.7公里水系全线连通,南北岸环线道路全面贯通,河道生态涵养功能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大黑河尾水湿地净化工程累计修复生态面积139万平方米。

  碧水绕城,清水入黄。沿大黑河顺流而下,城区段两岸的树木与碧波荡漾的湖面相映成趣。大黑河项目整套系统运行良好,上游水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河道内的水资源也得到盘活,为沿线生态恢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为呼和浩特市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增添一抹亮色。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兴安
   第08版:乌兰察布
   第09版:首府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内蒙古建立24个河湖库 联防联控联治协同机制
为了归来的“约定”
碧水绕城 清水入黄
我区生态质量监测评价 标准体系建设出成效
盐碱荒滩变草场
“没有捷径,唯有坚守”
内蒙古为古树名木 撑起法治“保护伞”
“烟羽”化身“循环水”
灵动的大美湿地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入选 《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