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宜昌),是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时,王昭君自愿领命和亲入塞。昭君入塞后,长城内外往来日益密切,出现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局面。
王昭君对当时及后来很长一个历史阶段长城内外各部族的和平相处、友好往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引导作用,成为历史上极具开拓意义的和平使者。
2000多年来,王昭君一直被世人传颂,《汉书·元帝纪》《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及《西域传》等诸多史籍中记载了王昭君的事迹。在王昭君的故乡湖北省、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及山西省北部地区,同样流传着很多王昭君的传说。这些传说中,有感怀昭君美好品德的,有感念昭君深明大义的,也有感动昭君消弭摩擦、致力和平的。在内蒙古地区,有很多以“昭君”命名的社区和街道,这些世代延续的名字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寄托了人们对王昭君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说:“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1963年,董必武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写下赞扬王昭君的诗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高度赞扬了王昭君为民族团结作出的积极贡献。诗句被镌刻在石碑上,立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墓遗址之前,成为历史上民族和睦友好的见证,昭君墓遗址因此也被誉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2007年,王昭君传说被列为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以昭君墓遗址为依托的遗址型博物院——昭君博物院成为具象化呈现王昭君传说、昭君文化的空间场所。
昭君博物院前身为1981年成立的呼和浩特市王昭君墓文物保管所,于2006年更名为昭君博物院,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长期以来,昭君博物院积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作用,有效配合学子研学、课堂延伸与现场教学,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
新时代,昭君博物院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依托馆藏文物3486件(套),以“昭君出塞”“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设置《昭君出塞展》《匈奴与中原展》《中国古代和亲文化展》三大展陈单元,所展的青铜器、陶器、金器、书画等文物全方位展现了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等在内蒙古地区的碰撞、交融与互鉴,彰显出昭君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始终秉承的包容性与多元性,有力烘托了和亲的促进作用与历史意义,生动讲述了民族团结历史故事。呼和浩特市每年举行的昭君文化节,更加凸显出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深厚历史根基,成为内蒙古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无论是馆藏文物,还是书写历史佳话的王昭君,都生动再现了史书里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图景,力证了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友好往来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赋予了王昭君传说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远的时代价值,更凝结为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昭君文化。
蕴含在昭君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与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主题深度契合,愈发凸显出其在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中不可替代的研究意义和思想价值,这既是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基因与根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富发展人类文明多样性作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