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学精神的深度洗礼

——读《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杨晓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科学家力量和科学家精神。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衍生而来的《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一书,选取各学科领域最有代表性的40位中国院士,通过院士名片、院士语录、院士故事等内容,用喜闻乐见、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院士风采和科学成就。让青少年由此走近院士、了解院士,希望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智慧和启迪,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成为国之栋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40位院士有“两弹一星”功勋人物,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八一勋章”获得者,有“改革先锋”“人民科学家”等,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33个学科领域。他们分别是: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参与建设的钱学森、王承书、郭永怀、林兰英、师昌绪;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勇攀科研高峰的茅以升、何泽慧、吴自良、汪猷;不唯书、只唯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华罗庚、彭桓武、叶笃正、谢家麟;静心笃志、心无旁骛,“数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下苦功的王淦昌、吴文俊、黄昆、王承书;倡导跨界融合、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王大珩、任新民、黄纬禄、屠守锷;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竺可桢、叶企孙、赵九章、王应睐……

  他们是闪耀的群星,是新中国科技兴国的真正脊梁,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力量。该书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翻开扉页,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列竖排文字:“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些院士,在岁月中隐姓埋名、埋头苦干,所行之事惊天动地、撼人心魄。

  本书开篇写的是地质学奠基人李四光。李四光的原名叫李仲揆,在一次报名考试的时候失误,将年龄填在了姓名一栏里,他看着姓名框里的十四索性将错就错,将“十”改成了“李”,在后面又加了个“光”字,自此李四光这个名字就随着他一起成长。李四光1904年进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学习造船机械。国家的危难与科学的召唤让他逐渐意识到,实业救国虽重要,但科学探索同样不可或缺。他说:“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于是,他毅然转向地质学研究,师从著名地质学家A.W.葛利普。学成归国的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成功预测并发现了多个大型油田、铁矿等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他对大庆油田的预测,更是被誉为“石油预测之父”。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工程的创始人之一,36岁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决定回国。谁知美国不肯放人,美国军方认为“一个钱学森顶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他们甚至将钱学森关押5年,但这些并未动摇他的决心。最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回归祖国怀抱,为中国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俞大绂被誉为“中国现代遗传学之父”,是遗传学研究的先驱。他在遗传学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特别是在小麦抗病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俞大绂的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升了中国农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一生未婚未育,却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誉为“万婴之母”。她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她卓越的医术,更体现了她对患者的深切关怀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战乱中,林巧稚坚持开办诊所。新中国成立前夕,她拒绝了朋友邀请她前往美国的建议,表示自己是中国大夫,自己不能没有祖国。她要坚守在中国的土地上,为国家的医疗事业贡献全部力量。她的事迹,是对求实精神的最好诠释。

  王承书是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项目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曾被外界称作中国的居里夫人。她年近半百却多次面临改行,在一次次从零开始的艰难抉择面前,她用三个“我愿意”肩负起国家的重托,为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30余年,一生无私奉献书写报国誓言。谈起贡献,她说:“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贡献,谁又没有贡献,而且为国家做贡献是每一位公民的职责,何况是一名共产党员。”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叶企孙院士被誉为“大师的大师”,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以其博大的胸怀和远见,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他的精神,如同火炬,照亮了后学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王大珩作为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领导并参与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的研制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光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细细翻阅,桥梁专家茅以升当年为了阻挡日军南侵,含泪炸毁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抗战胜利后,重新修复大桥,让钱塘江大桥重新横跨在了波涛汹涌的钱塘江上;气象学家竺可桢“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每天观察气象,亲笔记录,直到他逝世前一天,共记录了38年37天;“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投身于祖国的核事业,以“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践行了“我愿以身许国”的誓言;留学美国的郭永怀拒绝国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回国,日夜奋战,直到最后遭遇飞机失事还在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宝贵的资料……每一个真实的故事,都让人热血沸腾,深深打动着读者,每一位院士都在各自领域内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令人肃然起敬。

  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学术成就,还配有院士们的照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风貌,以及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科学态度,向读者展示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教会读者怎样了解并学习科学家精神,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

  书中的伏案著书、田野考察、竭诚报国,讲的是院士们的典型故事,建构的是生动立体的院士形象,树立的是科学家的榜样力量,并以他们的才华、热血和生命,回答了时代之问。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中国的科学创新、科学成就和科学思想。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国家的发展,深刻认识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伟大意义,同时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爱国精神和创新意识。书中的院士科学家们一心向学,蔚为国用,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什么是深沉的爱国情怀。

  如序中所言:“从书中的故事可以看出,有些科学家虽然生活艰苦,但始终以理想为灯,奋发自强,从困境中振作;有些科学家虽身在海外,却时刻心系祖国,他们舍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怀着拳拳爱国之心回国参加建设;有些科学家因为祖国的需要,毅然决然地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从零开始探索……这些科学家的共同特点是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为先;潜心治学,严谨求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面对困难,百折不挠,面对荣誉,先人后己。诸位科学家的故事汇聚起来,就是一幅众人齐心协力勇攀高峰、科技报国的壮美画卷。”这也正是本书给予青少年、甚至更为广大的读者群体的精神力量所在。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科技人才,也需要“科学少年”。每个少年的成长都需要榜样的故事去滋养,需要时代先锋的事迹去激励。必须清晰明确地让读者知道,每个中国人的脊梁骨都有一根是他们给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必须让读者领悟到,阅读本书是一次对科学精神的深度洗礼,要以这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为榜样,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读《守望者》
~~~——读《蒙古族服饰演变研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阿拉善高新区
   第07版:巾帼号
   第08版:影像力
   第09版:悦读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公益广告
科学精神的深度洗礼
当代北疆山乡巨变的恢宏书写
展现服饰的发展历程及文化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