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当代北疆山乡巨变的恢宏书写

——读《守望者》
  □郭剑敏

  作家路远的长篇小说《守望者》于2024年12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展现当代北疆山乡巨变的文学作品,一部叙述内蒙古乡村社会六十年变迁史的鸿篇巨制,同时这也是一部以生态治理为视角来书写大青山沧桑巨变的边地小说。《守望者》的出版,是内蒙古当代文学创作领域的一个重要收获。

  小说《守望者》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北疆乡村的山乡巨变图。作品主要讲述了大青山地区的一个叫磨盘村的村庄前后60余年的生活变迁史,从20世纪的60年代一直延伸到当下,不论是时间的跨度,还是对生活的表现,从整体上构成了对北疆乡村社会生活的史诗性叙述。《守望者》的主线是围绕磨盘村里的吕、胡两家四代人的纠葛而展开。小说所写的磨盘村的第一代村民以吕谷雨、胡大寒、姚清明、白梓夫为代表.书中对这一代人虽为略写,却将视线伸向了历史的深处,将大青山抗战时期的生活推到了读者的面前,从而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与沧桑感。第二代是以吕立春、胡小满、姚大雪、姚白露、白海棠等为代表,对这一代农民命运和经历的描写是小说叙述的重心。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磨盘村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农民,历经岁月的艰辛,却又有着深厚的恋土、守土情怀。小说开篇即写姚大雪的死,但这却是此后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生”的开始,“向死而生”成为对这一代人坎坷遭遇与负重前行人生的隐喻。第三代是以胡莫尼、胡天马、吕天亮、吕不丢等为代表,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磨盘村人,作品在表现这一代人时,写到了吕天亮、吕不丢扎根农村,对父辈乡村建设的承继与变革,也写到了胡天马执意外出闯荡那种果敢与不羁,更写到了胡莫尼、林小青通过高考“由乡而城”的人生轨迹。在他们的身上,不论是那种突破旧规的变革精神,还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执着信仰,抑或是对人生理想的独立追寻,都极具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光彩。小说中的第四代则是以吕诗远和胡雨燕为代表,他们长于新世纪,是磨盘村新生代的代表,聪慧阳光又极富新时代的朝气,他们返乡创业,却不固守成规,个体价值的追求与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实践在他们身上有了完美的融合与体现。小说中不同代际的人生互有承接又交相辉映,这体现出作者对不同时代生活的精准凝练与生动捕捉。不止如此,从空间上来看,小说以磨盘村为中心,扩展到武川县、后草地道拉胡洞、鄂尔多斯、首府呼和浩特以至首都北京等地,空间视域的转换中,使得作品中所聚焦的磨盘村这个小山村的生活具有了更为广博而丰富的承载。从作品所触及的生活内容来看,作品对不同时期乡村生活及政策的变迁也都有充分的表现,从集体主义时代的大锅饭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包产到户,从农业劳作到发展畜牧业,从造林治沙到生态发展与农产品开发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六十年乡村生活变迁史尽收眼底,从而为读者展开一幅色彩斑斓的当代北疆乡村生活画卷。关照和表现乡村生活变迁是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写作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赵村理的《山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以及周立波的《山乡巨变》都是其中所产生的力作。而路远的这部《守望者》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一写作和表现维度上的重要承接与推进。从当代边地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如阿来《尘埃落定》对西藏的叙述、王蒙《这边风景》对新疆的书写,小说《守望者》对内蒙古边地人生的展现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在《守望者》所展开的这张北疆山乡巨变图中,显示的是北疆乡村社会面貌、生产方式的变化:白沙坝林场由荒漠变绿洲,磨盘村从传统种植业到新型茶厂、养殖场的创办;潜在的是人们的生活观念、命运认知的变化,正是在对这沧海桑田的巨变的叙述中,演绎出了几代大青山乡村人的命运交响曲,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山乡野,有了人才有了故事,有了故事才有了历史,磨盘村四代人的守望才有了对这一切沧桑变化叙述的可能。而小说在对这宏大历史展开主叙述时,巧妙地采用创作手记方式进行结构布局,可谓别具一格。小说以吕立春为代表的一代磨盘村人的创业故事为主体而展开,讲述的是往昔,追述的是历史。在创作手记中则讲述的是以第四代磨盘村人吕诗远、胡雨燕为主体的故事,指向的是当下。在叙事安排上,小说不是以顺序的方式铺展开来,而是把创作手记不断地插入到主体故事的叙述中,从而形成了当下与历史的迎面相逢,增强了作品叙事的张力,同时也在当下与历史、后代与前辈的人生命运的对撞中钩沉出历史的沧桑意味和岁月时光的弥足珍贵。此外,在创作手记中,作者也以一种“有我”的方式进入了作品中,让自己真实化身为作品中的一个角色与自己作品的人物进行面对面地打量、交流和对话,作者与笔下人物的共场、共情,让这乡土人生的叙述变得更为真切动人,也使得这部作品对乡村的书写极具关爱与关怀。

  小说《守望者》是一部充满底层关怀与历史关怀的作品。小说在以磨盘村为中心视角展开叙述的同时,将吕立春白手起家建起白沙坝林场作为一条重要的贯穿线来进行书写。而白沙坝林场从最初的寸草不生到后来的林木茂盛、郁郁葱葱,其中所浸透的不只是主人公吕立春的心血,还有着一批异乡人的身影。这其中有从四川逃荒而来的黑豆花,有从后草地道拉胡洞流落而来的苏三,还有从省林业研究所被下放农场进行劳动改造的林浦,他们都是身处底层的落难者,他们在白沙坝同是天涯沦落人式的聚合,有着对乡村苦难的深刻折射。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作品对这些异乡人的书写,没能止步于落难之际的收留,而是将他们每个人的苦与乐、情与爱、生与死都深深地嵌在了这片土地上,作品由此所聚焦的,既有对这一代人历史遭遇的深切关怀,同时也有对乡土人生的深刻演绎。

  小说《守望者》是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作品,这种关怀体现在对笔下所描写的磨盘村那方水土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那种深深的理解、包容与挚爱。小说开篇是从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故事而展开的,吕立春、胡小满二人因与姚大雪的婚恋纠葛所形成的冲突从开始便使两家结下了仇怨,而这种冲突与纠葛又不断地在两家后代身上上演。在乡村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重邻里、重亲朋,而以姻亲和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以至家族则是最为重要的关系存在。也因此,吕、胡两家的仇怨便成为他们后代相处往来时难以逾越的屏障,吕不丢与胡天马被生生拆散,吕诗远与胡雨燕的恋情只能奋力抗争。但最终,吕立春、胡小寒这对大半生互怨互怼的仇家最终在白沙坝握手言和。开篇处吕立春背着恋人跑,结尾处吕立春背着仇人跑,命运为人生画了一个圈,一切返璞归真,一如海子在诗歌《麦地》里所感慨的那样:“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我们一起干完活,命中注定的一切,此刻我们心满意足地接受。”包容、宽厚、谅解成为作品对大青山磨盘村为代表的这块乡土的深刻体现。小说《守望者》由此生发的是对大青山乡间民众质朴善良品性的礼赞。这是一部充满诚意与善意的作品,小说中描写的生活在磨盘村里的不论是哪一代人都呈现出宽容、善良、质朴品性,而这也是作者对大青山乡村百姓品格的真诚赞美。不论是当年姚清明将101块银元交给胡大寒时的愧疚,还是研究员林浦对苦命黑豆花的无私接纳;不论是苏三从后草地接父养老,还是雷县长对白沙坝林场的牵挂以及白海棠对乡村的不舍,磨盘村是一个如此令人感慨的地方,无论是出生在这里的人,还是外来到这里生活过的人,都会被这方水土浸润得淳厚善良。大山里的磨盘村让人魂牵梦绕,以致天马行空的胡天马在鄂尔多斯闯出一方天地后便急切地想着资助家乡发展,大学毕业的胡雨燕放弃都市繁华而选择返村创业,生在这块土地,恋在这方水土,死后也要与这块土地血肉相依。从姚清明到姚大雪,从吕立春到吕诗远,从胡小满到胡雨燕,一代代的磨盘村人薪火相传、相依相望,也才有了这乡村人生的五光十色、色彩斑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国之脊梁: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
~~~——读《守望者》
~~~——读《蒙古族服饰演变研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阿拉善高新区
   第07版:巾帼号
   第08版:影像力
   第09版:悦读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公益广告
科学精神的深度洗礼
当代北疆山乡巨变的恢宏书写
展现服饰的发展历程及文化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