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在文化根脉中寻找发展新动能

  □吴俊清

  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本质上是文明密码的当代转译。后城咀石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将内蒙古建城史前推至4000年前,这种时空坐标的重构,打破了“游牧文明无城郭”的刻板认知。老牛湾“长城入河”的地理奇观,实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具象表达。这些文化地标的价值,不在于简单陈列展示,而在于其承载的文明对话密码能为当代边疆治理、民族融合提供历史镜鉴。

  破解文化发展困局,需要超越传统治理思维。清水河面临的资金、人才、认同三重困境,本质是文化治理体系与时代需求的结构性错位。其创新性的“政策包+生态链”模式,将国有存量资产转化为文化资本,用“技术入股”激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创造力,这种制度设计跳出了“输血式”扶持的窠臼,构建起文化价值转化的市场通道。柔性人才引进机制与“文化人才编制池”的创设,既保持了体制的稳定性,又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这种“制度弹性”正是边疆地区破解人才困境的关键。

  文化认同的建构,本质上是一场静悄悄的社会变革。清水河的“文化浸润计划”将非遗工坊研学纳入教育体系,看似是文化传承的技术性举措,实则是重塑代际文化记忆的系统工程。当青少年在拉坯制陶中触摸先民智慧,在布艺缝制间感受匠人精神,文化基因便获得了新的传承载体。“新乡贤文化”的复兴,则搭建起城乡文化反哺的桥梁,让离散的乡土精英重归文化共同体建设。这种浸润式、参与式的文化重塑,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具生命力。

  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坐标上,清水河的探索昭示着:文化从来不是发展的装饰品,而是深植于大地的发展原动力。当一座县城学会用文明演进的尺度丈量发展,用文化创新的钥匙打开未来,那些沉睡的遗址、尘封的技艺、古老的故事,都将化作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这种文化自觉与发展自信的双向奔赴,或许正是边疆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密码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苏尼特右旗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资讯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社会
   第12版:公益广告
文化资源富集地如何推动文旅融合
秀美柳条 编出融合情
在文化根脉中寻找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