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流动急救汇成社会温暖的力量

  ◎唐传艳

  前不久,湖北省武汉市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七旬老人被白色汽车撞倒后昏迷不醒,情况危急。路过的外卖骑手张宝剑果断停车施救,凭借随身携带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和急救技能为老人争取了黄金救援时间。这一善举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张宝剑也被网友称为“急救侠”。据报道,张宝剑加入外卖行业后坚持公益服务,并随身携带AED设备,已多次对他人成功实施急救。

  在这个流动的时代,人们每日穿梭数十公里通勤,货物24小时流转于物流网络,信息以秒为单位向四周扩散。当社会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风险与意外也随之增加。流动的急救恰恰回应了这种时代需求,这种模式让救援力量始终与人的活动轨迹同频共振。外卖骑手携带AED送外卖就是典型的例证,善意随着外卖小哥的流动自然蔓延,这是社会发展催生的智慧。

  近年来,不少人自发加入到流动急救的队伍中。外卖骑手的送餐箱里备着AED设备,私家车里放着急救包,骑行爱好者车架上贴着“紧急情况请拦停”的标识……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悄然编织着一张覆盖街巷的隐形安全网。急救不再局限于医院的急诊室内,也不再局限于急救车或医务人员,而是化作普通人流动的施救,随时挽救生命于危急时刻。流动的急救不仅提升了急救效率,更传递着“人人可施救”的理念,在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无形的信任纽带,也让城市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当然,急救流动化是一个公共卫生议题,要想让这份流动的善意持续涌动,真正实现急救流动化,不能仅依靠外卖员、司机等群体的个体力量和自发努力。政府部门、相关社会组织以及企业,也需要发挥更重要作用,不断做好急救设备的日常维护、专业技能的持续培训、施救行为的法律保障,夯实流动急救的根基。通过政策引导、专项基金设置等,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流动急救中来,让那些参与到流动急救中的人进行嘉奖和鼓励,让个体善举与社会支持形成合力,成为一道可靠的健康防线。

  骑手们在配送美食的同时给人送去了安全,其他人也能够如此,只要有爱心、肯学习、敢于和善于急救,每个人都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以自身的方式让急救流动起来,让每一份流动的善意叠加起来,汇聚成推动社会向善的温暖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评论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科技
快马加鞭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多管齐下整治 酒店不实宣传
辣语
不要轻信
为青少年点燃创新火花
流动急救汇成社会温暖的力量
“揭榜挂帅”激发创新活力
多一些秒抢的社区“减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