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发现一颗人头骨化石,颧骨突出,眉弓粗壮,门齿呈铲状……这是亚洲及中国北方现代人类早期古人类的代表,被命名为“扎赉诺尔人”。生活在距今约1万年的“扎赉诺尔人”已经能熟练打制和压制各种石器,制造弓箭等复合工具,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他们创造的远古文化被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命名为“扎赉诺尔文化”。
扎赉诺尔地区先后有东胡、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室韦、契丹等游牧部族在此活动。公元前1世纪,拓跋鲜卑首领推寅率部南迁至“大泽”(今呼伦湖),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成吉思汗也在此厉兵秣马。
这里迄今发现的拓跋鲜卑古墓葬有300余座,被誉为“北国第一古墓群”,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孤山遗址位于扎赉诺尔矿务局灵泉煤矿西南约3公里的孤山子东南坡上。山坡上有一条长约200米、宽约100米,属于地质时期的晚侏罗纪的凝灰质细砂岩砾石条带,地表遍布石片和硅化木等。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界奠基人之一汪宇平先生通过现场调查认为,这里可能是一处石器制造场。根据采集打制的石制品的大小、形状及加工方法等分析,其时代应与蘑菇山遗址相当,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万年历史文化、千年草原文明,为扎赉诺尔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何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