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915.64万人次

游客数量消费收入双提升
  本报6月3日讯  (记者  冯雪玉  实习生  衡家溢)端午假期,内蒙古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创新多元的良好态势,游客数量和消费收入实现双提升,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915.64万人次,同比增长4.41%;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62.70亿元,同比增长5.54%。

  今年端午节,内蒙古精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省外游客光临。区外客源排在前三的依次是河北省、江苏省、重庆市,区域客源辐射力不断提升。携程平台显示,内蒙古端午订单量同比增长106%,周边游订单增长15%。响沙湾、辉腾锡勒黄花沟草原景区、乌兰布统旅游区、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成为旅游热点,草原、沙漠等极致的自然景观及特色民俗文化,仍然是内蒙古对外最吸引人的名片。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  今年端午假期,内蒙古将传统民俗与草原特色深度融合,打造出兼具文化厚度与体验热度的端午文旅盛宴,以“粽味享珍馐”“粽情逐云鞍”“粽香品典籍”“粽韵舞欢歌”“粽魂赏华章”“粽艺传非遗”“粽声探文博”七大主题,推出430多项文旅活动,丰富游客选择。全区开展59项非遗活动,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举办“粽情江湖・非遗论剑”,游客可体验皮雕、蒙镶等多项技艺;包头市东达山艺术区面塑培训、鄂尔多斯市竹编亲子工坊等活动,让非遗技艺从展柜走向生活;通辽市库伦旗包粽子比赛、兴安盟扎染体验等民俗活动,吸引超数万人次参与,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内蒙古各地博物院积极开展各类“端午遇六一”活动,昭君博物院“昭君望乡”沉浸式演艺、将军衙署“古韵情景剧”等,通过情景还原、互动体验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呼伦贝尔市“穿越时空的交融——拓跋鲜卑的历史足迹”展、赤峰市“青蓝北疆”高校美术作品展等,成为文化传播新窗口。鄂尔多斯博物馆“指尖龙舟・非遗童行”活动,引导青少年制作龙舟并绘制图案,推动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科技
   第05版:旗县融媒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理应如此
   第08版:锡林郭勒
内蒙古8.66亿元补助资金惠及158万残疾人
国企改革的“青城样本”
找准查实见真章 立行立改求实效
2025年六五环境日内蒙古主场活动举行
内蒙古将高标准高质量建立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零碳园区
内蒙古跨区域人员流动量1272.95万人次
泛舟奈伦湖
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915.64万人次
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内蒙古自治区 交办第六批30件群众信访举报件情况
赤峰小杂粮长成大产业
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值班电话和邮箱